黎巧茹到村民家随访出院患儿。受访者供图黎巧茹。受访者供图人物志黎巧茹中山市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从事儿科临床工作15年,主要研究方向为14岁以下儿童血液病、白血病、肿瘤、郎格汉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还担任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华南地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协作组成员。虽然听不懂耳边欢呼的藏语,但能感受到孩子家属们满满的感激与喜悦之情。家人在后方的默默奉献和坚强支持,给了我坚守的力量。—黎巧茹黎巧茹有了一个暂时的新身份——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儿科主任,作为一名来自中山市人民医院临床一线的医生,她从事儿科专业17年,专攻儿童血液肿瘤,诠释着扶危济困的义举,成功救治白血病及肿瘤患儿近100例。进藏6个月,成功救治20余例急重症儿童。1授人以渔,“造血式”援藏2021年4月21日,黎巧茹积极响应号召,参加中山市第七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队,代表中山市人民医院远赴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担任儿科主任,开展为期一年的医疗援助帮扶工作。工布江达县平均海拔3600米,常年高寒缺氧,空气中平均氧含量仅为内地的64.3%。刚踏入县城,黎巧茹便领教了高原生活的艰辛,半夜常被缺氧憋醒。黎巧茹除了日常诊疗外,把工作重点放在规范儿童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和培养医生临床思维上。还开展专科基础知识及技能培训、疑难病例讨论,每周开展科室业务学习,引导医生自己做PPT、独自授课、学习查阅文献等,使他们由被动学习改为主动学习。每周四上午,她给科室医生授课,针对医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及疑难病例讨论。黎巧茹希望把自己掌握的先进、科学的治疗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的医务人员,实现“造血式”援藏,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对于来自偏远山区的轻症患儿,由于患儿复诊不方便,黎巧茹通过电话联系家属询问患儿服药后的情况,病情好转中,则建议到村卫生院复诊。通过微信和村医联系,指导治疗。对于重症的患儿,她需要医院工作人员陪同到百里以外的乡村出诊,通常要2-3小时车程才能到达患儿家里,每次出诊都需带上可能用到的药物。2“抢救成功,孩子平安”作为一名医生,在西藏,黎巧茹也多次碰到抢救生命的危急时刻。就在入藏适应期的第3天凌晨一点,刚刚处理完急诊抽搐患儿,回到寝室准备休息,突然电话铃声响起,电话一头传来值班医生急促的声音:“黎老师,有一产妇生产过程中胎儿胎心减慢至80次/分,羊水三度混浊”。听完病史汇报,黎巧茹马上拿上外套边穿边跑向产房,当时她完全忘记自己在高原奔跑,跑到了产科大楼门口,她已经唇发绀,四肢乏力,只好扶墙休息片刻,才有力气爬上二楼产房。进入产房胎儿刚刚娩出,患儿皮肤青紫,心率90次/分,呼吸急促。她冷静分析了该新生儿重度窒息的高危因素:脐带过短,胎粪吸入。她高声喊道:“患儿情况危重,准备气管插管”。护士迅速备好气管插管物品,把患儿摆好体位,由于喉镜太大,灯光不良,3次尝试后未能顺利把导管插进去。继续球囊辅助呼吸,孩子生命垂危。想到自己平时给孩子看咽喉时用棉签压舌根部,诱发呕吐反射便能见到会厌部。她让助手环抱新生儿并打开气道,另外一名护士用手机电筒照亮口腔。她左手持棉签,右手持气管插管。左手轻压舌根部,患儿呕吐反射,她清晰地看见了会厌部,迅速把导管插到气管内。抢救5分钟后,新生儿发出了洪亮的哭声,心率恢复110次/分。黎巧茹汗流浃背地走出产房,用普通话和家属们说:抢救成功,孩子平安。当时孩子爸爸激动地握着她的手:“谢谢,安吉拉”。然后转身和其他家属讲了几句藏语。“虽然听不懂耳边欢呼的藏语,但能感受到孩子家属们满满的感激与喜悦之情。”黎巧茹说。3为3-11岁儿童接种新冠疫苗作为工布江达县唯一的儿科专家,黎巧茹承担开展3-11岁儿童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在预防接种前,黎巧茹在县卫健委及疾控中心的帮忙下,通过视频会议对乡村医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尤其是如何早期识别过敏性休克,掌握疫苗接种的禁忌症。然后召开教师及家长宣教会,通过宣教会让家长明白新冠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认识到疫苗的安全性。通过摸底调查90%家长愿意让孩子接种新冠疫苗。2021年11月15日,按国家和自治区统一部署,工布江达县正式启动3至11周岁人群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为确保疫苗接种有序推进,考虑天气寒冷村民去往县城路途遥远,大部分村民需要徒步十小时以上。黎巧茹决定分五站由县城到乡村,分步接种。经过一周的努力,第一轮接种了4200名儿童,无严重不良反应。此外,面对疫情,她奔走一线,协助县人民医院统筹全县医护人员积极完善相关设施设备,规范诊疗,确保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有序开展。“能够得到医院重任,为国家的援藏事业作贡献,我感到非常荣幸。”黎巧茹说,“家人在后方的默默奉献和坚强支持,给了我坚守的力量。”采写:南都记者侯玉晓通讯员唐柳青
十一月十五日是什么日子(为抢救新生儿)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