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的时年八节,有着很多迷信成分的礼俗。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历次运动中,都属于被破除的领域,特别是“文革”前期“破四旧立四新”那个时间,更一概被认为是“四旧”的污泥浊水,必须彻底进行扫除,这样,才能树立社会主义的“四新”。我认为,破除封建迷信是必要的。但作为几千年形成的节俗,似也不能采用一棍子打死的简单方式。何况在节俗中,还有不少属于积极的因素,这就更应该引导群众,把积极因素加以发扬,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那么,潮汕节俗有哪些积极的因素呢?我想进行列举,教正于方家,从而引起我们的探讨和研究。一、节俗体现喜庆吉祥与丰足潮汕不少节俗,体现了喜庆与吉祥,引导人们走向文明。潮汕的除夕、春节、中秋节、冬节等,历来是最隆重、最热闹、最欢乐的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下旬,各家各户屋里屋外进行大扫除,并力所能及进行装修,添新衣,贴春联,忙得不亦乐乎。到了大年三十,各家各户准备祭品祭拜祖先。远方的亲人也乘春节假期,回家团聚,进行“围炉”吃除夕团年饭,团年饭要吃大鱼及蚶,但不能全部吃完,大鱼要留下一部分,鱼与“余”谐音,表示“年年有余”。蚶也要留一些,吃过的蚶壳也不能丢掉,装成一盘留下。潮汕人叫蚶壳为“蚶壳钱”,表示年年有钱。春节早餐人们都吃斋饭,表示行善积德平安。昨晚留下的鱼与蚶要到中午才可以吃。除夕夜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成年的晚辈也要给长辈送“红包”压腰兜。一家人围坐一起,畅叙国家和个人一年来的成就,互相交流新年新打算新计划。谈兴正浓,时光老人报告新年到来,各家各户每年中秋佳节,天高气爽,皓月当空。中秋之夜,人们都以月饼、上乘的瓜果拜月,有些地方,青年学生还时兴捧上自己的书画作品、作业簿、成绩表拜月,意思是祈求新的进步。远方亲人如能回家团聚,共度良宵,当然最好。不能回家团聚的,也各自对着明月,互相进行良好的祝愿。是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冬节祭祖,其中最重要的祭品是甜汤圆。汤圆即用糯米磨粉搓圆煮甜汤。冬至日,一家老少,团聚一起,用两只手搓糯米圆。冬节日祭祖之后,每人吃一碗甜汤圆,象征一家人圆圆满满甜甜蜜蜜。有远方亲人的人家,每年还要留下糯米粉,待往后亲人回家探亲,家中的人必须赶快端出糯米粉搓圆煮甜汤,每人端上一碗,高高兴兴地吃起来,表示团团圆圆。我想,这对于进行家庭伦理教育,营造互敬互爱的家庭氛围,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农历六月二十六日土地伯生,农产都一早上田头,摆上三牲和红粿桃祭拜,红粿桃不包馅做得锥锥饱饱,揖上花生仁,乞求稻谷穗大粒饱,获得丰收,经济作物也同样获得好收成。十月十五日五谷节,各家各户在家中拜五谷母,用新米饭,叫做“尝新”。拜尖担粿,包甜馅,表示每家人收成的稻谷挑不完,心中充满喜悦。米缸的大米也要添得锥锥满满,拜五谷母的香要请到米缸里面,是祈求年年丰收米缸满满之意。二、时节食俗,有益身体健康潮汕地区,各种时粿,世代相传,深受人们的喜爱。潮汕有“时节做时粿”的民谚,说的是节俗的各种粿类。比如春节、元宵时兴做鼠曲粿,这是把田野间的鼠曲草采集之后洗净拌入糯米粉做为粿皮,粿内是甜豆沙,吃起来十分可口。鼠曲草性味甘平,有止咳化痰的功效,冬春之交,气候渐变,人们易惹风寒,吃鼠曲粿,既爽口又防病。又如端午节做栀粿,先把栀子捣碎浸泡温水,去渣存液,渗入糯米粉浆,制成栀粿。因为中药栀子有清热、泻火、解郁、凉血解毒等功效。端午节,季节进入夏天,人们体内容易积聚火气热毒,吃栀粿,具有泻积火、增食欲、益健康之功效。潮汕人家以前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就是农历正月初七煮吃“七样羹”,“七样羹”一般是芥菜、百合、韭菜、芫荽、芹菜、葱、蒜共七种菜煮在一起,吃起来也十分可口。吃“七样羹”,群众的心态是取芥菜(大菜)象征家大业大,兴旺发达;百合象征合内合外,和睦相处;芹菜“芹”与“勤”谐音,取其“勤劳”“勤快”之意;“芫荽”“芫”与“缘”谐音,取其结缘、缘分、投缘的意思,“韭菜”的“韭”与“久”谐音,取其幸福长久天长地久之意;“蒜”与“算”谐音,取其“合算”“勤俭持家”之意。“葱”是各道菜的配料,取其易于配合,互相关照之意。其实,这七样菜,各有特点,吃起来可口,又有助消化、除便秘之功效;特别是除夕、春节期间肉食比较丰富的情况下,有意识在食谱方面进行肉素结合,是不无道理的。吃“七样羹”的风俗还有祈求新年各种蔬菜都获得好收成的愿望。再如中秋节,糕饼种类甚多,其中澄海东里的绿豆糕非常闻名。糕饼吃多了生火气,绿豆糕吃了有清凉降火的作用,糕饼类这种有机的配合,是劳动人民智慧的表现。三、节俗体现孝道和凭吊先贤潮汕的清明节和冬节,都是下辈人上山为祖先扫墓的时节。扫墓,都在节日拜祭祖先的午饭后即倾巢出动。有时,因为天气关系,也要择在节前三天或后三天之内进行,再提前或延后都是对先辈不恭的表现。亲人到达墓地时,先将墓前、墓身的杂草拔除,打扫干净,并用红绿两种漆油在墓碑上涂写一遍,然后在墓地范围内压上“纸条”,另外,还要在碑石上端压上12张冥纸,闰月为13张,这是给先人在阴间花费之用。整理完毕,即摆上祭品祭拜,表示对祖先的孝道。扫墓,在清明节进行的,叫做“过春纸”,因为“清明时节雨纷纷”,冬天天高气爽,雨季己过,所以,不少群众选择冬节扫墓,叫做“过冬纸”。扫墓,是子孙后代对祖先尽孝道之举。时至今日,孝敬父母还是社会上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兄弟多人,对赡养父母互相推诿的事时有发生,单子独儿对赡养父母的事也常有刁难之举,甚至弄僵了还要诉诸法律。所以,通过为祖先扫墓,提倡孝道,仍然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节俗中,还有凭吊先贤的。潮汕的清明节,有人也叫寒食节,把寒食节纳入清明节。事实上,寒食节之后第三天,才是清明节。寒食节起源据说是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国外十余年,他的臣属介之推在重耳流亡期间扩驾有功。后来,重耳返国即位,对有功之臣进行封赐,但一时竟将介之推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难受,逃回家乡附近一个大山,过着隐居生活。有一天,重耳突然想起了他,便到处寻找,最后知道他躲在深山林内,但遍寻无踪。于是决定放火烧山,推想这样做介之推便会乖乖地走出山来。孰料介之推志己定,与老母亲一起抱着一棵树木,活活烧死了。重耳十分悲痛,遂令全国每年在介之推被烧死的当日起,禁火—个月,表示沉痛的悼念。唐朝时改为清明前两天禁火,到了第三天清明节晚上,即由宫内传出火炬,赐于近臣。所以,清明过了,炉火称作“新火”。北宋诗人王禹称的《清明》诗这样写:“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居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寒食节,禁火3天,吃冷食也不点灯,到清明节那天再起火,称为“新火”,窗前也点上灯,可以继续埋头读书了。这首诗可谓是当年寒食节的写照。晋国国君重耳对于忘掉赏赐介之推之事感到愧疚,亲自带队决心要找到他,还算是一个明君。可惜,介之推不死于护驾之时,却烧死于封官之日。为了纪念他,朝野百姓在他蒙难之日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于是有了“寒食节”。端午节,民间举行龙舟竞赛及包粽子,就与凭吊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屈原是周末楚国人,精于诗词,为楚三闾大夫,为楚怀王所器重。当时,正是秦楚争霸之日,楚国的政治家分为亲秦与反秦两派,屈原属反秦派,遭到亲秦派靳尚等人排斥,并向怀王进谗,屈原失势,遂作《离骚》。怀王被秦诱捕后,客死秦地,秦襄王继位,不报父仇,还继续与秦修好,屈原因此得罪襄王,被流放湖南长沙,心灰意冷,投汨罗江以死铭志。后人为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到了屈原投江的日子即端午节,全国诗人学士雅集,吟诗作词,凭吊这位爱国诗人。在端午节俗中,举行龙舟竞赛及包粽子,据划船有拯救屈原沉溺江中之意:投粽子于江中,则是给鱼虾用餐,免得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噬食。以上所言,是节俗中体现孝道和凭吊先贤之举,这对于弘扬传统美德,教诲后人,都是有现实意义的,也是节俗中积极因素的生动体现。
六月二十六日是什么日子(潮汕节俗中的积极因素)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