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4日是什么日子(黄河变绿是什么征兆)

黄河水由黄变绿,这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其实已多次在山西段发生过。在今年8月中旬,山西黄河壶口瀑布段出现了惊人一幕:原本浑浊不堪的黄河水变成了浓绿色,一河绿水奔腾不息,众多网友惊呼“画风大变”。事实上,黄河山西段只在特定情况下才会变绿,季节性特征明显。2021年8月14日,山西省临汾市蓟县段的河水变绿...

2021年8月14日是什么日子(黄河变绿是什么征兆)

  黄河水由黄变绿,这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其实已多次在山西段发生过。在今年8月中旬,山西黄河壶口瀑布段出现了惊人一幕:原本浑浊不堪的黄河水变成了浓绿色,一河绿水奔腾不息,众多网友惊呼“画风大变”。事实上,黄河山西段只在特定情况下才会变绿,季节性特征明显。2021年8月14日,山西省临汾市蓟县段的河水变绿,主要原因是上游万家寨水库来水减少。万家寨水库是一座重要的调水调沙水库,同时还承担着向准格尔旗、平朔、大同、太原等地供水的任务。在水库蓄水拦沙期间,下游河段流量减少,河床裸露,再加上长期干旱,蒸发量大,下泄水量越发捉襟见肘。到了壶口段,河床底部变成岩石,浮游植物大量繁殖,这才使河水呈现出水晶般的绿色。第二种变绿的景象发生在冬季。在2019年1月,山西运城黄河段就因低温而变绿了,原因是气温下降,河面结冰导致水流速度变慢,泥沙自然下沉,水质因此更加清澈。从航拍照片来看,华北黄河的脉状网络一目了然,白绿相间,颇为奇特。第三种变绿的情况则是水库库区内。水坝改变了黄河全年敞泄的水文环境,缓水河段变多,更有利于泥沙下沉。以小浪底水库为例,粗泥沙淤积在库尾和库中,细泥沙则淤积在库前。蓄水期间上层水变清,排沙期间再变混浊,清水和浊水交替出现。山西偏关县黄河水变绿引发了众多媒体的关注,这是生态改善的好苗头,并且与北方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黄河流域共有4.2亿人口,堪称北方的经济大动脉。其中,下游流域是北方的制造业基地,中游的平原则是重要的粮食产区,河西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再往上游则是兰州、西宁城市群区。因此,黄河沿线产业齐全,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一切的关键就是要保护好黄河的生态,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从2000年以来,黄河的“好水”明显变多了。根据《黄河水资源公报》,2000~2018年黄河III类水以上河段的占比不断提高,从原先的38.7%升高到了73.8%,治理效果显著。同时,IV类水以下河段的占比也在明显减少,由原来的61%下降到了26%。如今,黄河干流已经初步摆脱了“污染病”,劣V类水体已全面消除。下一步的目标有两方面,第一是将黄河干流的IV类水提升至III类水,提高好水河段的比例;第二则是加强治理支流,汾河干流、涑水河、石川河、清涧河等污染依然严重,近十年水质持续为劣V类。中游支流的污染治理已被纳入我国“三区一廊道”的治理规划,水质变好也只是时间问题。相比之下,真正需要担心的是黄河的渔业资源。虽说黄河的水质正在变清,有时甚至会变绿,但渔业资源并未因此步入巅峰,很多鱼类反而越来越少了。先说鱼类多样性。根据上世纪80年代的黄河资源大调查,黄河共发现有191种鱼类(包括亚种),但2000年以来形势却急转直下,仅统计到82种鱼类,相比减少了57%。从调查结果来看,黄河现存的鱼类资源衰退严重,生物多样性大不如前,黄河鸽子鱼、黄河刀鱼乃至是黄河鲤鱼都已大幅减少。黄河三门峡再说说渔业产量。黄河泥沙量多,水质浊,论渔业生产力自然是比不上长江。但是要知道,黄河的平均天然流量高达580亿m3,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2%,渔业产量曾位于全国大河前列,是北方渔民的重要鱼库。但是据统计,黄河的渔获总量已经不到5万吨,即便有人工放流的助力也难掩颓势。短短30年内,黄河渔获量的降幅已超过80%,沿线老渔民很难再像上个世纪一样“船船爆仓”,个大肉肥的黄河鲤鱼、兰州鲶鱼越来越少见。这些曾经的优势物种在宁夏段已无法形成捕捞产量,不少渔民为之“劝退”。不可否认,当今的黄河正面临着和长江一样的严峻形势,生物多样性大幅降低,个体化小,低龄化严重,珍稀特种鱼在多数河段已经绝迹。外来物种的入侵给黄河生态带来了新的挑战。黄河上游是本土鱼类的大本营,但入侵的物种也更多,大银鱼、池沼公鱼等小型鱼类已实现自然繁殖,虹鳟鱼也成了强势的“搅局者”。虹鳟鱼是一种凶猛的肉食性鱼类,成年后的个体能长到120公分,体侧具有艳丽的彩虹样条纹,还被列进了世界上100种最具威胁性的入侵物种名录。文献资料和钓捕案例均表明,虹鳟鱼已经成功侵入了黄河上游自然水域,最初来自于水库中的养殖网箱。有钓友反映称,曾多次在贵德段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钓获虹鳟,大的已经长到10~20斤重。这些“漏网之鱼”对土著鱼产生的威胁急需评估,隐患不容忽视。总结总体而言,黄河的水质确实正在变好,而渔业资源较上个世纪也确实明显缩水,两者之间看似矛盾,但实际上都有各自的深层原因。黄河水质变好,一方面得益于上游黄土高原的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工作。据黄委统计,黄河的年均输沙量已经不足3亿吨,与原先统计的16亿吨相比降幅超过8成,“水少沙多”的格局正在发生改变(“水少沙也少”)。另一方面则要归功于我国对黄河的污染治理,一些高污染的企业受到严惩,有效控制了污染源。黄河“三区一廊道”生态建设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上,未来的黄河必将越来越美好。至于渔获量不断减少,原因也有很多。过度捕捞、水质污染只是次要因素,水利工程带来的影响更甚一筹。但黄河毕竟是条多沙河流,水库建设总体还是利大于弊,为上下游减淤、行洪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问题的难点是如何在不影响水库功能的情况下让黄河的鱼重新多起来。有专家指出,可以在小浪底等库区的库湾、库汊处放流“保鱼”,这些库湾是天然的生态屏障,即便在调水调沙期间也能留住鱼虾,重振渔业大有可为。事实上,黄河的支流和湖泊也是天然的庇护所,在这些水域加大放流不仅能弥补黄河干流鱼类资源的匮乏,同时又不影响水库调度,值得试点、推广。

相关推荐

推荐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