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13日,美国华盛顿特区,美国国会议员在国会山参加“9·11”恐怖袭击20周年纪念仪式。人民视觉供图4月13日,日本福岛县福岛市,多个市民团体在福岛县政府前集会,高举“勿排放入海”“民众不支持该决定”等标语,抗议政府决定将福岛核废水排放入海。视觉中国供图即将过去的2021年,对全世界来说,是复杂错乱、起伏跌宕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贯穿全年、警报不断,很多国家国门开了又关;大国博弈向治理、技术等更多非传统领域扩散;国际社会在多重危机中,反复做着“非正常”与“新常态”的选择题。走在发展的十字路口,“不确定”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表述之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当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时,历史成为我们年度复盘可以选定的参照坐标。透过2021年的一些国际大事件“周年”节点,我们或许可以由远及近找寻到历史的现实回响。冷战结束30年,世界更团结了吗?1991年12月25日深夜,苏联国旗在克里姆林宫缓缓降下。随着一个占据世界陆地面积六分之一的“超级大国”的轰然倒塌,围绕意识形态较量、持续近半个世纪的美苏冷战也宣告终结。冷战虽然满足了“超级大国”的意识形态与地缘政治利益诉求,但东西方的长期对峙,却在德国、朝鲜等多个国家制造了分裂的悲剧。冷战史研究专家、哈佛大学教授文安立认为,冷战留给今天人类社会的教训包括,大国需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尊重彼此核心利益,还需要共同遏制并解决地区冲突。可是,“新冷战”正逐步成为当前国际政治生活中的流行词。不断有评论认为,美国作为曾经的冷战赢家,近年来战略焦虑不断加剧,正试图将21世纪最重要的国际关系——中美关系推向所谓“新冷战”。虽然这与美国拜登政府的公开表态不符,但是今年以来,美国一边操办所谓“民主峰会”,将世界再次划分为两大阵营。一边拼凑“小圈子”,试图用冷战时期的做法维护西方的主导权。从七国集团到“五眼联盟”,从美日印澳四方机制到美英澳三方安全伙伴关系,美国拉一派打一派的背后,“冷战式”集团政治再次浮现。因而,人们看到很多历史开始重演。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正违背承诺进一步扩张,企图借冷战后“脱俄入欧”的乌克兰围堵俄罗斯,不断炒作俄集结重兵“准备入侵乌克兰”。英国军队、坦克和装备因担心“俄罗斯威胁波罗的海国家”奉命重返德国驻扎。俄副外长谢尔盖·里亚布科夫多次将当前局势与冷战期间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作对比——当时的世界处于热核战争的边缘,迄今为止仍被认为是人类存亡的最危险时刻。按照俄总统普京的说法,“美国正以自信和坚定的步伐走在苏联的老路上”。30年前的1991年,苏联在多重冲击下走向解体;30年后,美国在由“国会山骚乱”开启的2021年陷入社会危机和党争僵局,“灯塔”黯淡成了不争的事实。如果眼光足够长远,可以说,美国不是冷战的赢家,或者说冷战没有赢家。当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数字安全等全球性挑战不加选择地出现在所有国家面前时,多极化和超越意识形态差异的合作,仍是国际格局的大势所趋。“9·11”事件发生20年,全球更安全了吗?20年过去了,纽约世贸双子塔的恐怖烈焰仿佛仍在眼前。但是,对“9·11”事件主谋的审判仍悬而未决,恐怖主义幽灵依旧在世界徘徊。打开2021年的“恐怖事件日历”,人们会发现接二连三的带血记录——2月22日,巴基斯坦西北部北瓦济里斯坦地区发生恐怖袭击事件,造成4人死亡;3月3日,瑞典南部城市韦特兰达发生疑似恐袭持刀伤人事件,至少8人被刺伤;6月5日,非洲布基纳法索北部一村庄发生恐怖袭击事件,造成至少132人死亡;7月14日,巴基斯坦开普省达苏水电站项目中方通勤班车遭遇恐怖爆炸,造成9名中方人员、4名巴方人员遇难;8月26日,阿富汗喀布尔机场附近发生两起自杀式爆炸袭击事件,造成包括正在撤离阿富汗的美国士兵在内约100人死亡;11月14日,英国利物浦发生出租车爆炸事件,造成1人死亡、1人受伤;12月8日,法国媒体透露法国反恐机构已挫败今年第4起恐袭图谋……美国和世界的历史走向,很大程度上在当年飞机撞向世贸双子塔的那一刻发生了改变。阿富汗塔利班被指控为“9·11”恐袭事件的幕后主使,他们为本·拉登和“基地”组织提供了庇护。自那之后,冷战后美国“独霸世界”的单极格局受到严重冲击。“反恐”成了美国政府的第一优先事项,带动国家战略转向,发动了所谓“全球反恐战争”,阿富汗、伊拉克和叙利亚等国接连陷入战火之中,近百万人死亡、数千万人流离失所。今年8月,美国出于转向大国竞争的战略撤出阿富汗,塔利班宣布成立“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历经4任总统,美国“成功地”把阿富汗政权从“塔利班”换成了“塔利班”,在阿富汗留下的是满目疮痍。美国人自“9·11”事件开启的“反恐之战”,到头来落了个“越反越恐”名声。分析认为,堪比“西贡时刻”的喀布尔撤军,凸显了美国对外政策存在脱离实际的误判和战略准备的不足。美军为保自身安全单方面仓皇撤离阿富汗,导致美国和北约遭遇严重的信任危机。《华盛顿邮报》在“9·11”事件20周年前夜发表社论指出,“不可否认,美国过去20年在战略、战术和道义上都走入了错误的方向”。福岛核事故10年,核阴云离人类更远了吗?与恐怖主义紧密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核”。2018年上映的国产电影《红海行动》中有这样一幕:恐怖分子企图夺取核材料,得到制造“脏弹”的技术,结果被特战队员摧毁,粉碎了恐怖分子的图谋。核武器拥有巨大的威力,也被有核国家视为核战争和战略威慑的物质基础。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今年6月发布的年度报告,截至2021年年初,有核国家共拥有13080枚核弹头,较去年略有减少,但可部署的核弹头数量和实战部署数量均有上升;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和朝鲜等国的核武器数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报告还指出,美俄作为拥有全球绝大多数核弹头的两个核大国,仍然具有绝对核优势,两国核弹头数量约占全球总量的90%。一些有核国家还在继续强化核力量。今年2月,法国国防部宣布正式启动第三代战略导弹核潜艇研发生产项目,计划本世纪30年代开始投入使用;3月,英国在国防政策文件中宣布计划大幅增加核武器库储备;9月,美、英、澳签订三边安保联盟协定(AUKUS),英美两国将帮助澳大利亚建造核潜艇。同时,核演习引发了更多担忧。11月,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指责说,美国轰炸机在11月初演练了从两个不同方向对俄罗斯实施核打击,这些轰炸机甚至飞到了距俄罗斯边境20公里的范围以内。年底,美国600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联名致信美国总统拜登,敦促政府放弃核军备竞赛。如今,公众层面谈“核”色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冷战时期,美苏阵营均大力发展核军备,出于“核讹诈”等政治目的需要,媒体大幅报道核能的破坏力和核污染的长期影响。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的一声巨响,数以百万计的人员受到辐射影响。35年过去了,切尔诺贝利周围2600平方公里仍是“禁区”。与“核”有关的安全性问题在2021年引发广泛讨论,还因为另一个穿越历史隧道的现实事件:10年前的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突发9.0级的地震,同时引发日本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啸,海啸冲毁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防洪堤,核电站1至3号机组堆芯熔毁,放射性物质泄漏,福岛核废水由此成为全球隐患。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在今年“3·11”大地震10周年之际表示,福岛核事故为世界留下的重要教训,就是必须加强监管。然而,就在一个月后,日本政府4月13日作出了将福岛核污水经过滤并稀释后排放入海的决定。虽然日方宣称处理后的核废水符合国际标准,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影响,但日本官方文件显示,在福岛核电站当时存放的89万吨积水中,有75万吨即84%的积水含有高于法定限制的放射性物质。包括日本民众在内的国际社会对此一直表示关切和反对。有研究成果表明,福岛核电站事故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已扩散到了整个北太平洋,甚至影响到了北冰洋。然而,今年12月份,东京电力公司仍执意向日本政府提交了福岛核电站核废水排海申请,拟正式启动排海程序。事件的最新进展是,受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蔓延的影响,国际原子能机构调查团的访日时间从原定的2021年12月中旬推迟到2022年1月以后。“阿拉伯之春”后的10年,中东的“春天”来临了吗?2010年岁尾,突尼斯青年小贩布瓦吉吉的自焚,点燃了“阿拉伯之春”。在美国等西方媒体和政客的煽风点火下,这场所谓“民主运动”迅速从突尼斯蔓延到埃及、利比亚、巴林等国,多个中东北非国家出现政权更迭,叙利亚、也门等国陷入长期内战。“阿拉伯之春”因此也被称为“中东剧变”。阿拉伯世界从此埋下了“颜色革命”的恶种,陷入经济停滞、社会动荡、战火频仍、民生凋敝和人道危机加剧的阴霾之中。10年过去了,法国地缘政治专家埃里克·德纳塞坦承,“阿拉伯之春”是一个谎言。只有“阿拉伯之春”的发源地突尼斯在当时实现了和平演变,执政20多年的前总统本·阿里倒台,一度成了外媒口中的“民主转型典范”。然而,自2011年之后,陷入政党争端的突尼斯经历了至少9届政府,经济一直未能复苏,政府面临巨额债务。作为“阿拉伯之春”的唯一“成功国”,突尼斯在2021年遭遇政坛“地震”:自7月25日起,民众游行抗议、总统赛义德宣布冻结议会所有职权并解除总理迈希希的职务、军方包围议会大楼禁止议长进入、全国实施宵禁……曾经制造“突尼斯民主神话”的西方媒体,很快将突尼斯局势定性为“独裁者的回归”乃至“政变”。中东乱局在很大程度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主义的恶果,加上上世纪20年代中东大规模发现石油这一战略资源,使得地缘安全危机频发成了中东最显著的特征。随着各方争相填补美国战略收缩导致的地区权力真空,旧秩序被摧毁,新秩序尚未建立,动荡、无序和失控成了中东地区多年来的常态。今年以来,美国“甩包袱”似地结束反恐战争,造成阿富汗国内及周边地区安全局势骤然紧张;巴以冲突再度激化,斋月期间加沙地带爆发大规模冲突;叙利亚内战和也门战争仍未结束,外部国家继续利用两个战场进行博弈战争……同时,伊拉克主办巴格达合作与伙伴关系会议,显示“中东和解”;年末,在伊朗与其他相关方就重返伊核协议的谈判陷入僵局之际,阿联酋国家安全顾问塔农罕见地访问伊朗,以色列总理建国73年来首次正式访问阿联酋。中东新一轮战略格局“洗牌”似乎正在酝酿之中。历史未完待续,2022年会如何?马克·吐温有一句名言:“历史不会重演,却定有其韵律。”在2021年,与“历史教训”有关的表述几乎出现在上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纪念节点中。历史不会给予人类清晰、标准的行动蓝图,但会留给各国根据自己政治现实和意识形态而自由选择的诸多教训和警告。因而,社会发展洪流滚滚向前,过程中却似乎常常出现循环往复。自然发展的“历史”正处在一种“未完待续”的状态。对于很多西方国家来说,2021年是一个值得反思的年份。不仅因为所谓的历史“周期”说法,也因为很多国家在2021年有了重新开始的契机,但却未现可以乐观的征兆。今年1月,经历总统大选纷争与“国会山骚乱”后,美国总统拜登在“呼吁团结”的紧迫感中宣誓就职。一年过去了,党争依旧扮演着美国政治的“主角”,掣肘着疫情纾困、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福利法案、政府债务上限等几乎涉及美国经济民生各个方面的立法。也是在今年1月,英国正式“脱欧”,离开欧洲单一市场和关税同盟。为期11个月的过渡期即将在今年12月31日画上句号,英欧贸易繁琐的审批和海关检查程序依然冲击着众多企业。代表首相约翰逊与欧盟协调脱欧事务的灵魂人物、英国脱欧大臣大卫·福斯特,因对约翰逊政府不满于近日确认辞职。约翰逊这位因“脱欧”而上台的首相,因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不力和私人丑闻,目前正遭遇就任以来的最大执政危机。因此,“东升西降”趋势在年底再次被提及。当全球化进程在曲折中前进时,中国面向世界首次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行动导向”,呼吁各方共同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近日发布的《国际形势黄皮书: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2022)》指出,国际格局继续保持东升西降之势,中国有效应对大国博弈、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与意愿持续增加。世界应该期待一个怎样的2022年?12月28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2022年新年致辞中表示,人们应该致力于让2022年成为“复苏之年”。他说,面临巨大困难的时刻,也是充满重大机遇的时刻。把握这个机遇,意味着团结互助、同舟共济,意味着共同支持能造福所有人的解决办法,意味着满怀对人类大家庭卓越能力的希望,携手向前迈进。为此,需要重振对话、妥协与和解的精神。从历史走来,于抉择之处,一种不确定的信任和希望,不可或缺。本报北京12月29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马子倩来源:中国青年报
3月3日出生的人很可怕(历史的现实回响和映照)
上一篇:3月31日生日算命(算命的说我31岁才会结婚)_重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