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诸葛亮免费测字算命(九里堤花牌坊水碾河)

驷马桥水果市场。雷远东摄成都北郊流传着一副很有名的对联:“将军欢喜乘驷马,天回玉垒作长安”,它一下子牵出三个地名——将军碑、欢喜庵、驷马桥。这里头的龙门阵很安逸。成都北郊民间流传着一副与地名有关的口头对联,联语是:将军欢喜乘驷马;天回玉垒作长安。句式工整,上...

2345诸葛亮免费测字算命(九里堤花牌坊水碾河)

  驷马桥水果市场。雷远东摄成都北郊流传着一副很有名的对联:“将军欢喜乘驷马,天回玉垒作长安”,它一下子牵出三个地名——将军碑、欢喜庵、驷马桥。这里头的龙门阵很安逸。成都北郊民间流传着一副与地名有关的口头对联,联语是:将军欢喜乘驷马;天回玉垒作长安。句式工整,上联三个地名,下联三个地名;上联一个动词“乘”字,下联一个动词“作”字。是些什么地方呢?“将军欢喜乘驷马”的“将军”、“欢喜”、“驷马”,均是川陕路驷马桥至天回镇一带的地名。将军碑:乐极生悲一将军“将军”是指青龙乡将军村地名,为什么叫将军村呢?这有故事。它实际上是“将军碑”村,来由是:明代一位成都将军打仗英勇,朝廷起用他多次,每次都凯旋而归。一次他出征又是大胜仗,胜利归来时,刚从西安赶回到“将军碑”地方,便接到朱元璋皇帝封的大偿。这将军本是武夫,并无做大官等过多的奢望,见到封得如此大官和厚禄,皇上派的人都跪拜脚下时,忍不住哈哈大笑。这一笑,笑得忍不住而乐极生悲——笑死倒地上。因将军有功于朝廷,从上到下为他的死感到遗憾,便对其进行厚葬,故葬此立碑。其地在出川陕路左边今将军碑小学处,可惜碑石在上世纪60年代被人毁掉。前不久家居将军碑村的友人张秀珍曾告诉我一件趣事:现村民有了钱,成立了一个“将军”骑游大队,实际就是十多位老村民骑摩托车旅游观光,前些年,骑游达到仪陇县,当地是朱德元帅的故里,村民误以为他们是退休将军们,还盛情招待,席间打听将军们从何而来,何军衔时,才知道是成都近郊的农民,席间惹得哈哈大笑,其乐无穷,算是打着将军的旗号,白吃一顿,成为笑话。欢喜庵:迂腐秀才喜极亡“欢喜”指“欢喜庵”,传说是清乾隆年间一个在北京候补做官的考生,候了十多年都没官运,盘资早已花尽,家中也不再寄,一天他出来测字挣点饭钱,大约气急败坏,把收五厘银写成了五两银,恰逢乾隆皇帝招贤装扮成平民,在北京城寻觅贤能,见此人口气不小,五两一卦,皇帝想他一定有学识,于是上前一卜,果然此人口词清楚、巧算如神,言皇帝有天子像,皇帝自然乐了,本来就是乾隆皇帝。然而,这位老秀才他本人不知其中道理,得点飞来之财便回成都谋生。在老秀才回归途中,刚到天回镇,成都府便派人来迎接他,呼他为当今宰相,他吓了一跳。他左看右看了下官呈现送的乾隆诏谕,才知福从天降。然而乐极生悲,老秀才笑而不止大笑死去。这情形很有点像范进中举的故事一样。后来,人们为这个穷老秀才的笑死十分遗憾,便在他笑死的地方修了一亭榭,取名“欢喜庵”。对联去掉“庵”字,取名“欢喜”,于是成为地名。驷马桥:相如立誓驷马归“驷马”也属地名,同在川陕路旁,即今出北门快到火车隧道处的沙河上的一座古桥,世人称驷马桥。驷马桥的来由是因西汉时期成都有名才子司马相如,一天他从北大道到长安考官,妻子卓文君送他泪别时,司马相如不甘穷困,胸有成竹地留下别言相赠说:“不高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从此留下驷马桥地名。对联取“驷马”地名。下联“天回”、“玉垒”、“长安”也是地名。“天回”指的天隳山下的一个院落,因唐“安史之乱”唐玄宗幸蜀,取金牛道至天隳山下,当时还没有天回镇,此地叫岳家坝,杨家岭,驻扎下来打听成都情况,怕误入被杀,恰在此时,来报说“安史之乱”已由唐肃宗李亨所基本消灭,悲喜交集,这才安心住了一宿,百姓把乡里土产的豆腐弄了若干花样给皇帝吃,唐明皇由于心情舒畅,一改食不甘味的往日,夸“天回豆腐当肉干”。天隳山是唐明皇来居住过的地方,而且全国的江山本已无望,但从此又有望,天子该回朝了,后人便称天隳山为天回山。“玉垒”同样是地名,今存在天隳山脚下的一条小河处,原还有玉垒桥碑。相传是唐明皇至此所搭的石桥,后又用高级白石料垒成,后人便称之为“玉垒桥”。“长安”二字都能理解,指当时国都,唐明皇败逃而来的陕西长安,也叫西安。但这里指金牛区的天回镇一带地方。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天回玉垒作长安”诗句,其意思是挖苦唐明皇丢失了江山,他把天回镇这一小地方当成长安国都了。听了“将军欢喜乘驷马;天回玉垒作长安”六个地名连成的对联,你也许不信有如此巧合吧?但这的确是至今有其地名的,还有依据可查,至今在成都北郊一带流传还十分广泛呢。郑光福九里堤:孔明筑堤防洪灾因整个大堤有九里长,所以称“九里堤”。为了记住诸葛亮亲自修堤的功德,大家又把九里堤叫“诸葛堤”。从一环路北一段与府河相交处的西北桥向北,沿府河西侧,有一条南北向大街,就是九里堤路。由于这条道路很长,所以又分为九里堤南路、九里堤中路、九里堤北路。著名的西南交通大学,就坐落在九里堤中路以西。如今的九里堤有繁华闹市之景,也有清静世外的雅致。在千年之前,这里是一处防洪堤,不过这座防洪堤不简单,相传是诸葛亮(字孔明)亲自主持修建的。诸葛亮筑九里堤坝防洪在《成都县志》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县西北十里,其地洼下,水势易趋,汉诸葛孔明筑堤九里捍之。宋太守刘熙古再加以重修。”这句话简要介绍了“九里堤”名字的来源,即成都西北方向地势低洼,容易积水,汉时诸葛亮修筑了九里长的堤坝来防洪,宋时太守刘熙古又巩固修复。《大清一统志》卷293也有类似记载:“九里堤,在成都县西北。堤长九里,故名。相传诸葛亮所筑,以捍水势。宋乾德中,守官刘熙古重修,一号刘公堤。”顾名思义,之所以称为“九里堤”,是因为堤坝长约九里。而关于诸葛亮修建“九里堤以捍水势”,《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刘备打下成都后,诸葛亮当了丞相。一日,诸葛亮出城办事,看到城郊西北角的庄稼长得稀稀拉拉,苗色枯黄。他便问一个白胡子老头是怎么回事,老头说:“早先日子好,这条河是李冰开的,叫柏条河,两岸的土地肥得流油。这十来年,刘璋光晓得吃喝玩乐。不管老百姓的死活,不治水,这条河就拿给泥沙堵起了。一下雨就遭淹,好些人都到外地逃荒去了。”诸葛亮一听,便决定淘理河道,又修补了河岸,并在白胡子老头的“指点”下,修筑了一条九丈高、九尺宽、九里长的防洪大堤。因为整个大堤有九里长,所以称“九里堤”。为了记住诸葛亮亲自修堤的功德,大家又把九里堤叫“诸葛堤”。秦汉时漂运木材修宫殿除了防洪,著名学者罗开玉在其著作《四川通史·卷二》中提到了“九里堤”的另一个功能——漂运木材。《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建堰后,在成都可“坐致材木”。那么,这些木材在什么地方上岸呢?经过仔细审查秦汉时成都城外江道,九里堤位置最佳,若在其下游便会影响成都城外航道。《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云:刘备“即皇帝位于成都武担之南。”当时九里堤就在蜀汉宫旁边,而修建蜀汉宫又需要大量的木材,在此筑堤、建码头,既方便从皇宫取水路外出,又方便打捞木料等。罗开玉指出,《三国志》云:“(建兴)十四年夏四月,后主至湔,登观阪,看汶水之流,旬日还成都。”观阪就是都江堰离堆。而古书中记载的后主外出,很可能取水路,从九里堤登船。不过,对于“诸葛亮筑九里堤”一说,民俗学家袁庭栋认为有待商榷。“从宋代的文献来看,这种说法完全是出于成都人对诸葛亮的尊崇,”袁庭栋说,九里堤是唐代的高骈修建的,当时为了防范水患而实施的郫江改道的附属工程,本名糜枣堰。这一说法在白郎先生主编的《成都掌故》中也有提及:“唐乾符三年(876),西川剑南节度使高骈扩建成都筑罗城,将郫江改道筑九里长堤辟水,取名九里堤。”保留九里堤28米遗址在《成都市志》中曾提到,晚唐节度使高骈在成都城的西北九里堤开糜枣堰,使府河改道,由绕城西而东向流改为由西向东绕城北再折向南流,与南河在合江亭下汇合,形成“二江抱城”的城市格局以来,经宋元明清至民国,成都的这种城市格局一直保持不变。如今,九里堤的防洪功能早已消失,在原来堤址的遗迹上逐渐形成了一条道路,后来逐渐分为九里堤南路、九里堤中路、九里堤北路。据袁庭栋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曾经量过,九里堤竟然长达4950米,真的是九里。1985年,西南交通大学成都校区在原洞子口乡九里堤村和营门口乡前进村范围内大规模兴建,这一带逐渐成为闹市。1989年,九里堤路正式命名。2013年8月,坐落于九里堤中路的九里堤遗址公园正式免费对外开放。整个公园占地2亩,包括九里堤遗址、诸葛庙和縻枣亭3个部分,并保留了原始九里堤的28米遗址,这段在风雨中飘摇了千年的堤坝终于在新城市建设中得以保存下来,九里堤遗址公园也是成都“北改”文态保护首个开放的项目。华西都市报记者肖茹丹花牌坊街:烈女喋血明心迹花牌坊,徐子昌旧居。花秀才日夜温书复习,最终如愿以偿做了官,爱民如子,于是成都府尹上奏朝廷修建一座牌坊。从西大街再往西走,在西月城街和一环路之间的那条横街,就是花牌坊街。花牌坊街,顾名思义,就是这里有过一座“花”牌坊。依标志建筑命名,也是成都街道得名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今天的花牌坊街在一环路附近,是资格的市中心地区,然而在清末,这里则是郊外。民俗专家袁庭栋介绍,清朝时期,成都城的西门,就在今天西大街的位置,而花牌坊街,则是不折不扣的郊外。花的牌坊还是姓花的牌坊?《成都地名掌故》一书中收录了跟花牌坊的两个传说。一说是,这牌坊修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这条街上住了一户姓刘的人家,刘先生在私塾讲课授业,膝下只有一个聪明秀丽的女儿。随着小女儿渐渐长成,上门提前的人也多了起来,可是都被刘先生以“女儿尚幼,暂不考虑亲事”为由,婉言拒绝。原来,刘先生早就看中了自己的得意学生张君,觉得张君人品好,书法也好,有意将自己的爱女许配给他。刘先生托人与张君的父母商议,并行过聘礼。然而,准新郎张君却突然得病并很快不治身亡。刘小姐悲愤过度,也得了怪病,只见肚子大了起来。刘先生找了不少医生都不见效果。不少曾经垂涎过刘小姐美貌,又被拒绝的浪荡公子见此情形,散播流言,说刘在未婚夫死后这么多日身怀六甲,定有苟且之事。父女二人受辱蒙羞,刘小姐来到总督衙门要击鼓申冤。进堂见到制台大人后,刘小姐连连磕头,口称冤枉,声泪俱下地讲述了一遍事情的来龙去脉。刚刚讲完,猛然从怀里抽出一把短刀,插在小腹上。刘小姐大叫一声“大人,做主啊!”便倒地身亡。制台大人大惊失色,他急忙让人把尸体抬到一边,要仵婆仔细查验。这刘小姐肚子虽大如斗,但里面哪有什么婴儿,都是腹中郁积的血污,是刘小姐忧愤成疾所致。制台大人大怒,令衙役把造谣的浪荡公子些一一查明归案,而刘小姐为剖明心迹而血溅公堂的事迹也在全城传播开来。制台大人感其贞节刚烈,上奏朝廷请求修建一座牌坊,因为这牌坊刻有许多石雕花卉,人们就叫它“花牌坊”。另一传说是,这个牌坊修筑于明朝,朱元璋在位期间,西门一条街上居住的秀才花如春屡次应试科举,都名落孙山,难免灰心丧气。有一天,来了一位行乞的叫花婆子,花秀才心生怜悯,将身上仅有的5文钱给了她。叫花婆子谢他说他是将相之才,要努力考取功名。花秀才受到鼓励,重新日夜温书复习。他最终如愿以偿做了官,爱民如子,于是成都府尹上奏朝廷修建一座牌坊,彰显花如春,于是这个牌坊就被叫做“花牌坊”。摆一摆“各说阁”的龙门阵旧时成都街街巷巷里都有不少茶铺,花牌坊也不例外。这里面在旧时成都都比较有名气的一家,叫“各说阁”。民俗专家刘孝昌介绍,各说阁算当时比较大的茶馆了。抗战时期,各说阁所在的花牌坊已经在西门外的城墙边边上,更像农村。周围的农民多是栽花养草的花农,在家和地里种了不少用来制作川西盆景的植物,比如银杏、金弹子、紫薇花,一年四季绿意盎然不说,还每季都有应景的鲜花,别有一番景致。抗战时,拆城门跑警报,这一带也常常是城中居民的疏散地,各说阁里往来茶客不少,成为成都城内名噪一时的茶馆。刘孝昌说,各说阁里的茶客里,有特色的一类人是花农。隋唐以来,成都就有栽花的习俗,达官贵人也讲究园林装饰,这极大促进了川西盆景的发展。西门这边的花农不仅种花栽树,也要制作养护盆景。逢场天,花农们要到茶店子一带购买种花要用的种子、肥料,也要买盘扎盆景用的棕丝。累了就在各说阁里歇歇脚,喝喝茶,聊聊天。花农们自然多是交流自己种花修建盆景的心得体会和技术。除开花农,进城的农民会在这里歇脚;小商小贩聊聊彼此的生意经;有人专门过来喝早茶,再在茶铺旁边的小面馆吃吃早点;这里也永远少不了袍哥些的身影,喝茶理事断公道。茶馆就是典型成都人的社交场所,三教九流的人都汇聚在这里,但是“各说各话”,从这点看,“各说阁”的名字起得还是相当贴切。这条街上,还有一座很有名的建筑——徐子昌旧居。徐子昌是民国时期,成都袍哥组织“西城社”的总舵把子,有“西霸天”之称,是响当当的不敢惹人物之一。抗战时期,为方便城中居民跑警报,躲空袭,当时的国民政府拆城墙,开城门,西边这里拆了月城,花牌坊一带逐渐和城内的街道连接并发展起来。水碾河:一座水碾一条河从成都市最繁华的春熙路,沿着蜀都大道,一直往东,有个地方叫做水碾河。水碾河片区内,很多条小街的名字都是以“水碾河”命名。作为老成都的东门户,在这里,曾有被成都人笑称“工人阶级等于0”的雕塑,也诞生过成都第一座收费厕所、成都的标志性建筑成都饭店。曾经是“一座水碾一条河”“水碾河”这个名字,可分为“水碾”和“河”两部分。古代的成都,市区内河流纵横,可以称得上一座水城。过去,“水碾河”真的是一条河。这条小河,是府河和沙河的分支汇合而成,有着两条河流的“血统”。在有电动碾磨之前,成都人就借助水力来推动碾子。因为成都的水多,水碾自然也多。根据《成都通览》记载,“成都之近城水碾”就有11处。“罗家碾”、“双水碾”……在成都,与“水碾”相关的地名也是很多的。水碾河上,自然也少不了水碾。这座水碾从清代一直使用到新中国成立以后,20世纪50年代,民俗学家袁庭栋经过此处,它还依旧坚守岗位,是当时成都城区附近唯一还在使用的水碾。据袁庭栋回忆,这座水碾,就在现在已经拆掉的成都饭店的后面。1958年开始,成都兴建东郊工业区,原本的田野上,修起了公路和建筑,使用近百年的水碾和水碾河不复存在,人们只能从“水碾河”这个名字和老人们的讲述中,想象当初村民们在河边碾米、磨面的场景了。当年是耍朋友的好地方道路宽了,楼房高了,水碾河越变越洋气了。老成都曾智成说,他曾专门骑车穿过半个城来到水碾河,就想看看这里的一座厕所。它是成都第一座收费的厕所--那个时候,上个厕所还要给钱,可是一件稀奇事!1984年,成都饭店开业。90年代初期,在这里吃一顿饭,就够你出去显摆好多天了。如此“港”的成都饭店,可是创下了许多个“第一”的:它曾是西南地区首家4星饭店,也是四川省首个由4星降为3星的饭店。2012年,伴随着爆破声,这个曾风光无限的饭店成为了历史。在堵车还不那么严重的时候,水碾河一环路口中央,有一个街心花园。这个地方,可是有不少60后、70后的甜蜜回忆。因为有花有草,这个面积不小的花园成了当年的小年轻们耍朋友的“最佳场所”。每天,这里都被成双成对的情侣们“占领”,如果去晚了,好位置可就没有了。现在,街心花园没有了,当年的年轻情侣也已成老夫老妻,不过,当他们乘车经过这个路口时,也许还会想起,自己曾经在这里说过的甜言蜜语。地标建筑:“工人雕塑”这个街心花园中间,还有一个地标建筑--一座高约十米的“建设者”雕塑。1985年,这座雕塑落成,一个钢铁工人和一个纺织女工,在圆形的管道上,眺望远方。正是这个“0”的造型,有人调侃地为这个雕塑起了一个十分别名--“工人阶级等于0”。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认为,这个谑称,其实也反映了当时国营企业经济转型时期,工人们的一种无奈的心情,诙谐中,也饱含心酸。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成都东郊可是成都最大的工业集中发展区,攀成钢、成都发动机集团(420)、红光电子管厂、成都亚光电子公司等企业,都建在这里。随着经济改革,国营企业开始转型,原本的“铁饭碗”也不“铁”了。看着这个雕塑,一些人以此自嘲。2001年开始,东郊的企业搬迁,后来,这座雕塑被搬到了成都东郊工业博物馆。因为420厂的搬迁,水碾河这里的工业味道渐渐散去。被废弃的工厂仓库,被爱好吃喝玩乐的成都人改造成了文化创意园,多了一丝文艺气息,成了文青聚集地。从工业到文艺,从繁忙到悠闲,时空转变,那些美好的、悲伤的记忆还在,成都人心中的水碾河,又有了另一种味道。华西都市报记者吴冰清

相关推荐

推荐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