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平川地区是指秦、巴山区之间,汉江沿岸地区。这些地区,交通方便,文化、经济较为发达。人口稠密,城镇集中,与外界交往多。从而,人们不但接受的新事物、新知识多;而且,封建礼教的遗留亦多。故而,在婚嫁习俗方面,较山区复杂、讲究。可谓是良莠并存,新旧同行。
压八字与订婚
压八字,是过去青年男女婚嫁中的第一仪式。这是男方将姑娘庚帖(即生辰八字)压在神龛上香炉底下,在七七四十九天后家中无灾祸时,男方父母才到女方家中去压八字,否则,便取消他们亲事(这种迷信观念,现在不存在了)。
压八字,实际就是现在的订婚。无论是自择对象,还是经人介绍的,都要经过订婚方为最后定局。现在,虽然也有不举行仪式,双方父母口头许诺就算认可决定,但多数人还是沿袭过去的习俗,总是要把订婚仪式办得隆重些,方显得双方的体面、荣耀。
订婚,这是在青年人相识和建立起相爱的基础上,或通过媒人(介绍人)两头传话和介绍,男女双方父母经过背见或面见(男娃和姑娘)后,双方若都同意,即可订婚。过去,男方还要请算命先生合八字,看有无相互克忌,各方都好方才订婚(此举现已消失)。
订婚仪式,多在女方家里举行。男方父母和男娃由媒人领路,带四色或八色礼品——即四样或八样礼物,如大肉、酒、糕点之类的食品和给姑娘赠送的衣料、手饰等。所送礼物,宜双不宜单,取其成双成对的吉祥之意。到了女方家,先由媒人介绍,双方客套一番,摆上茶点、香烟,边品茶边谈。接着端上喝的——鸡蛋、醪糟之类的食品。喝罢,才唤出姑娘和未来的公婆、女婿见面。姑娘向公婆行礼(过去拜,现在鞠躬)后,婆婆妈即拉过姑娘同坐,并递给姑娘一个红纸包(内包钱),此叫见面礼。姑娘若推故不收见面礼,则今日就订不成了,又得重新商定。姑娘若收下,这亲事就有八、九成了,女方就会摆酒相待。
酒席坐上,杯盘交错,相互敬奉。待双方酒兴正旺,谈得投机时,媒人从中点破主题:订婚,双方自然在欢笑声中拍板定案。此时,男方才将给姑娘带来的衣料、首饰相赠,完成订婚礼节。
临别时,女方父母也要给未来的女婿回赠礼物:如鞋、袜、成衣等。很早以前,回赠的礼物都是姑娘亲手做的,要通过赠物使男方看到姑娘的聪慧和针线工艺。
订婚是一种契约。既经订婚,双方都要信守,任何一方不得随意单方面更改。从此,逢年过节和有红白喜事,双方都要来往,相互帮助,两家便成了至亲。
插 花
在汉中,人们把给姑娘送喜期(即结婚日期)叫插花,给男娃送喜期叫送喜帖;虽然叫法不一,但都是通知对方某年、某月、某日举行婚礼的。这也是由媒人(介绍人)两头传话,男女双方商定好了结婚日期之后,在女方家里举行的一个仪式。若是招婿,则在男娃家里举行。
插花时,未婚女婿不去,只有男娃父母(一般是男娃的父亲不去)和媒人同往。去时,除带上一方、一肘——即一方二斤或四斤重的猪肉和一个四斤重的猪肘子(取双方结亲,一脉相通之意)、糖果、糕点之类的食品外,还要给姑娘送去(经媒人从中商定、讲妥的)衣料、鞋、袜、手饰等,用竹篮或食盒挑、抬(过去,有出租食盒、花轿等店),上盖用红纸剪的花、鸟图案。这天,女方准备酒筵,邀请亲友来作客,以示庆贺(也是让亲友知道喜期)。当媒人领着亲家走到大门口,主家便燃放鞭炮相迎。
在双方施礼问好(过去还要敬祖先)之后,由媒人给递上喜期红帖,并要说个吉祥的四言八句。如:
喜鹊叫喳喳,
花炮迎亲家;
红媒我来送喜期,
婆母给姑娘来“插花”。
接喜万事吉,
“插花”家业发,
儿女跨凤又乘龙,
两家齐开幸福花!
说着,将抬(挑)来的礼品及衣物都摆在铺好的方桌上,当着双方和宾客们的面点清交过手。如无异议,女方母亲便唤出姑娘来拜见公婆。公婆受拜后,要给姑娘送红包,名日插花礼。顺便,婆母给姑娘头上插一朵大红花(带来的礼物),或取过一件首饰给姑娘戴上,以示婆母对媳妇的爱抚。
迎 亲 礼
迎亲礼,是汉中平川地区婚俗中最繁锁、最复杂的仪式。迎亲,就是迎娶新媳妇。这里,都是新郎亲自到姑娘家去迎接(去时,身上要装许多红包,以备送礼)。
过去,在迎亲的先一天,媒人要领着新郎给女方家送去大肉若干斤(40至80斤),美酒若干斤,礼钱(又称“酒水钱”)若干,名日过礼。礼钱和酒、肉多少不一,其数量是经媒人从中传话、说合,双方商讨而定的。这习俗,现已逐渐淡化、消失。
迎亲时,由媒人领着新郎、押礼先生、迎亲娘子、抬轿的、抬食盒的(食盒是红漆、雕花,非常美观的,约100公分长,50公分宽的木制抬盒,用以装衣物、首饰、食品的)、抬陪嫁的(箱、柜、桌、椅等),一行二、三十人的迎亲队伍。
过去,新郎迎亲到女家后,先由媒人领去拜见丈人和丈母娘,送上祭祖礼(即用红纸包的钱),然后敬拜祖先(现在不敬祖了)。再是拜见新娘的兄弟姊妹,再送上姊妹礼。
开席时,还要给厨师送谢厨礼,给屠夫送屠宰礼。酒宴毕,就要送催妆礼,请新娘梳妆和发妆奁。女方父母收礼后,才将陪嫁按红帖上的名目、数目,一一交给押礼者。发亲时,还要送发亲礼、背轿礼(过去,新娘上轿时,都是其兄背上花轿的)。
其次,还有裁剪礼、升轿礼、抬轿礼、押轿礼、下轿礼、进门礼、送汤礼(给新娘端一盆洗脸水)、上头礼(新娘进了洞房,就要请嫂子给梳头,把原来的发辫打开,改梳成发髻,名日上头)、铺红礼、谢媒礼等等。
迎亲礼的名目繁多,真是枚不胜举。现在,有些地方在迎亲时还沿袭旧习。
办花堂
办花堂又称闹花堂,是南郑、汉中市、勉县等地农村群众,在新婚之夜举行的第一个仪式——游艺晚会。
办花堂,是在灯火辉煌、铺红挂彩的堂屋里举行。过去,都是用大方桌两张,分别放置于屋子的东西两边,由亲友中挑选两人扮成送子娘娘和当方土地,分坐在两张方桌之上。桌上还要摆上香炉、蜡烛之类的东西。另外,由亲友中推选一位口齿流利,能说会道,善于组织,又能调动新娘和新郎的人担任值事——即司仪。值事的权威最高,凡参加闹花堂的人,无论辈数高低,年岁大小,都要听他的调遣。晚会节目全由值事指定和导演。节目内容,可繁可简。有歌唱、舞蹈、杂耍,也有闹剧、哑剧。如《土地公公拉红线》、《夫妻祈子》、《送子还愿》等。例如《夫妻祈子》是以“哑剧”形式表演。先是夫约妻去娘娘庙祈子,再是夫妻烧香叩头与送子娘娘交谈等,全用手势比划,要表演出新郎新娘求子心切、送子娘娘不给,双方讨价还价,引得满堂欢笑。
现在,有许多地方改为新办花堂了,如扮成介绍人、计划生育干部、卫生员等。用新的故事情节,新的词汇和风趣语言作为笑料,表演有新思想、新内容的节目。如《新婚之夜》、《悄悄话》、《赶集路上》等,交待恋爱过程和今后的打算,既宣传了计划生育和自由恋爱的好处,又逗得满堂阵阵哄笑。
所演节目的剧情、台词及如何表演,都由导演提示,“剧”中“演员”仿照做戏。如《计划生育好》中:
新郎:喜洋洋,笑洋洋,明年我抱个小儿郎。
新娘:哼,没得向,三年后咱再要儿郎。
新郎:为啥子?
新娘:我还不想生哩!
抢入洞房
抢人洞房,是汉中地区20世纪80年代新兴的一种婚俗。在南郑、汉中市等地城乡,尤为盛行。
抢人洞房,就是在结婚典礼进行到最后时,司仪一声人洞房!新郎和新娘,尤如赛跑运动员听到起跑信号时一样,争先恐后向洞房里冲。这时,男女双方都有人给加油攒劲,甚至直接进行干预。如男方的哥嫂、姐妹一拥而上,堵阻新娘的去路,让新郎抢先。新娘的姐妹、兄嫂亦去阻挡新郎的道,让路给新娘。这场面,活像打一场美国式的橄榄球,竞争激烈,各不相让,推来拥去,嘻笑喊叫,热闹非常。这也是现代新婚典礼的高潮。
过去,新郎新娘在拜堂(建国后为结婚典礼)之后,都是羞羞答答,忸忸怩怩地谁也不愿先行,而是由亲友中的年青人和迎亲娘子们,推推拉拉地拥进洞房。而今,却一反传统风俗,抢人洞房。为啥?有这样一个顺口溜。足可以说明抢人洞房的奥秘:
新娘抢了先,
当家能掌权。
新郎抢了先,
不得“气管炎”(妻管严)。
据说,抢人洞房风俗的兴起,可能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受着社会竞争潮流的影响,人们思想解放了,改掉了封建的传统观念——男人当家,女人从属。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能者当家、掌权的思想意识。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男女平等新风貌。
亮箱与认亲
亮箱和认亲,是汉中各地群众,在新婚之夜(办花堂之后),举行的第二个仪式。在洋县、城固、西乡等县农村,过去很流行。
亮箱,就是把新娘的陪嫁箱子抬放在堂屋里,将箱内衣物全部拿出来,摆在备好的方桌上,让亲友们观赏、评论,大家对陪嫁的丰厚和工艺的精良赞美一番之后,由婆母娘再整理好装箱。同时,把新娘在娘家时备好的赠送亲友、兄妹的礼物(过去,都是新娘亲手绣制的),如鞋子、袜子、袜底子、手帕、帽子等清点后,摆放在一起,准备在行认亲礼时,分赠给亲戚和长辈、兄弟姐妹。
认亲礼又是一种仪式,其目的是让新娘拜见、认识亲友的礼节,所以也叫拜亲礼。开始,先由知客事宣布拜礼开始!让人们静下来后,还要说个“古”,让大家知道拜亲的用意,活跃气氛。如:
“五邓的斧把需‘降龙’,
宗保伐木把亲成。
杨元帅亲征穆柯寨,
两军阵前大交锋;
只缘公媳不相识,
桂英在马上抢老公。
惹得三军哈哈笑,
羞得老公脸通红。
《辕门斩子》严军令,
公公给儿媳留人情。
媳妇初到人地生,
拜个礼儿认亲朋;
免得学了穆桂英,
儿媳妇误擒老公公!”
当知客事者,必须对主家的亲属了解清楚。唱礼时,在喊受拜人的先后上很有讲究。拜罢公婆,先拜舅家,再拜姑表家等。如知客事喊道:“新娘拜舅公,某某老舅受拜!”,受拜人若说“不拜了!”知客事又喊:“和气能招财,礼多人不怪。拜!”新郎新娘双双行礼,婆母即拿一件物品相赠。受拜者接礼物后,再将备好的红包回赠给新娘。如知客事喊“某某人受拜!”受拜人说“免”,知客事亦喊“免”,新人就不拜了。但该赠的礼品和回赠的红包,仍照上授受。凡应拜的人都要依次拜过(过去是叩头,现在鞠躬),认亲方算结束。
闹 房 酒
闹房酒,就是新婚之夜,为贺喜客人闹客时设的酒宴叫闹房酒。群众认为新房闹得越厉害,就越显得红火、兴旺、吉祥。此风俗,在洋县、城固及南郑、勉县部分地区都很流行。
因前边举行办花堂、亮箱、认亲等仪式之后,时已夜深。此时虽该闹洞房,但人们已感疲乏,腹内也空了,闹房会不热烈甚至冷场。主家为了闹房和给人们补充热能两不误,便把酒宴设在洞房里,让人们边喝酒、吃菜,边闹房。故称闹房酒。
闹房酒的菜肴不论(随便炒几个菜,或现成菜肴均可)。但席桌的设置地方及主客人坐位置都很讲究。堂屋里摆席桌全为新人的长辈们坐,如公婆、舅父母、姑父母及户族、亲友中的叔伯等,此谓长辈席。洞房里摆的席桌,则是新人的同学、朋友、表弟妹、堂兄弟姐妹等同辈人坐,谓晚辈席。
闹房酒不举行仪式。宾客人席,厨师就开席。新郎和新娘一人执壶,一人捧杯,来往于长辈席和晚辈席之间,挨次为亲人和宾客敬酒、劝菜。这时,正如群众说的口头语:“喜宴席上无尊卑”,当长辈的可以开怀畅谈,天上地下,人间地狱,古今中外,传奇轶闻。也可和新郎新娘开玩笑,说逗趣和赞美的话。新人也可回敬几句,或者施出罚酒、硬灌等手段。杯盘交错,气氛热烈;欢笑声朗朗,碰杯响叮当。真如关汉卿在《玉镜台》中所描写的那样:
“滴滴金杯双劝酒,
声声慢唱贺新郎。”
特别是新人为晚辈席敬酒时,那更是无拘无束,无忌讳。朋友、弟妹之间,行酒令,猜迷语;说笑话,做游戏,逼新郎和新娘饮交杯酒,唱歌、表演(做戏、趣事等)。可以尽情地取笑,尽情地热闹,直至酒足、兴尽方休。故称闹房酒。
奉汤与启帚
奉汤又叫进汤,即新过门的媳妇给公婆敬奉羹汤之意。
奉汤,是在新婚后第三天进行。这天,新娘要早早起床,自己漱洗之后,进厨亲手做羹汤(俗称熬喝的,如鸡蛋醪糟、荷包蛋、元宵、油茶等食品)。这正如王颖川先生的诗句所描绘的那样:
三日入厨房,
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
先遣小姑尝。
奉汤时,要在公婆未起床之前,新娘就手捧托盘,将两碗熬好的羹汤送到床前,递在二老手里,等公婆将羹汤喝完之后,再将碗收进厨房,表示从今天起,当媳妇的要担负起侍奉和赡养公婆的职责了。奉汤若迟了,就会惹人议论和取笑。当公婆的即是平时早起惯了,这天也要坐在床上等新儿媳来行孝道——奉汤。公婆喝羹汤,在儿媳接碗时,就要顺手塞给早已备好的红包(用大红纸包的钱),以示对儿媳的尝赐和爱抚。
启帚,是新媳妇给公婆奉汤后进行的又一仪式。因这是新媳妇过门后,第一次使用扫帚打扫室内外和擦洗桌椅、茶具等,所以叫启帚。取意是:自今天开始,不能再让婆婆操劳了,该享福了。媳妇要负起料理家务、清洁扫除的全部工作了。
启帚中,最能和新娘开玩笑的人,是小叔子和小姑;他(她)们往往在先天晚上,就把家里的扫帚、畚箕等用具藏起来,等新娘找不着用具,不能启帚时,就要来求他(她)帮忙。此举,不但姑娘、叔嫂之间从此熟悉和建立了友好关系,而且还能得到新嫂嫂的赏赐——红包——启帚礼。
回门吃四喜汤元
结婚后第二天,新媳妇要回娘家去看望父母,称为回门。此风俗,各地都有,但汉中的洋县、城固等地的回门颇为特殊,其情意深长,趣味浓厚。
婚后第二天(有的地方是第四天),新娘要领着新郎回娘家,拜谢丈人和丈母娘。若是上门女婿,就去拜谢男方父母。这里群众,招待新女婿很奇特,不烟不茶,不摆糕点水果,要先请新郎吃四喜汤圆,取意是婚姻圆圆满满,四季平安。
新郎拜罢丈人之后,即摆上汤圆。这种四喜汤圆,与平素吃的元宵不同,外表虽是一样的糯米粉,但内面的馅子各异。这四种馅子,是用纯花椒粉、盐面、辣椒面、白糖制成。意思是:今后的生活道路,是“麻、辣、咸、甜”都会碰到。要新郎学会识别、战胜各种困难的能力。
吃四喜汤圆,是个斗智的热闹场面。嫂子们爱开新郎的玩笑,给新郎面前尽放些麻、辣、咸馅的,而丈母娘爱女婿,常会悄悄地为其调换。新娘在一旁更是着急,给新郎使眼色、作手势,暗示新郎哪一碗是甜的,哪一碗是辣的。因吃四喜汤圆有个规矩,摆满桌子的汤圆任其挑端,若端碗在手,就不许更换,无论啥味,必须吃完。故而,新女婿眼观桌上汤圆碗,不知所措,举棋不定。有的新郎较鬼滑,他观其周围动向,在陪吃的兄弟之间搞个抽梁换柱的把戏,使陪吃人下不了台。
吃四喜汤圆的场面,妙趣横生,笑声迭起,时而有人“辣”得汗水、泪水一齐流,时而又有人“麻”得、“成”得直摇头。
四喜汤圆吃罢,丈人才摆酒菜招待新女婿。
要 彩 礼
——不良习俗
彩礼即古时的纳彩,为封建婚俗中的六礼之一。古时的纳彩,是在聘订婚约时(犹如而今的订婚),男方给女方送些绵布、锦缎、金银首饰这类的财物,女方若收下,就算缔结了婚约,称为纳彩。后来人们把女方向男方索取的财物,统称为彩礼。
要彩礼,是婚俗中的陋习,历来为人们所厌恶。它像一条无形的锁练,紧紧束缚着人们的思想。要彩礼的陈规,在现时的婚俗中更令人唾骂。有一首旧民歌说:
我和贤妹门对门,
二人同庚又同心;
花花轿儿抬走了,
哭声勾去了我的魂。
问我为啥不娶她?
“彩礼”如山压死人。
这是一首控诉旧的封建婚俗,也是控诉要彩礼的罪恶。
旧社会,人们对彩礼的认识,就是金钱,就是财物,把女儿当牲口一样,要价卖出去。不管女儿的命运和将来的生活如何。因之,有多少青梅竹马成长,海誓山盟的情侣被彩礼拆散,有多少家庭被彩礼债压得几辈人翻不了身。也有更多的人,因彩礼丧生或终身当光棍。
解放后,由于《婚姻法》的贯彻执行和各方面的大力宣传,人民觉悟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彩礼的认识,不再是女儿的身价了。一度曾出现了不要彩礼、新事新办的社会新风尚。但有些地方,旧的婚俗仍很严重。特别是现在,汉中许多农村,讨要彩礼的旧习又流行了起来,甚至更严重,更厉害,更使人头痛。许多在结婚前夕,逼着要彩礼——要男方给拿多少钱、粮、物。有的要高档衣料、高档家用电器、金首饰、请客酒席等,逼得男方拉账累债。群众说:养儿难,娶媳更难,这是许多作父母的心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