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是古人创造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该学说大概发源于于战国时期,五行最早见于先秦时期的《尚书.洪范》。古代先民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金、木、水、火、土这5种基本物质的运行和变化所构成。随着这5个要素的盛衰,大自然产生了变化,宇宙万物循环不已。那么,金、木、水、火、土这五个汉字是如何产生的,它们为什么又能代表五行呢?
“金”本义是包含在泥沙中的矿粒
金,金文(两点,像沙粒)+(即“今”的变形,是“含”的本字)+(土,沙矿),表示包含在泥沙中的矿粒。有的金文写成混合结构,表明颗粒形状的贵重矿物包含在泥沙中。有的金文将表示矿物颗粒的两点写成四点,突出金沙的“颗粒”形象。金文字形表明,造字时代的古人已经开始了在河床上淘金的职业。这种耐高温、抗腐蚀、具有最佳延展性的黄色矿物质,最终成为全球通行的货币标准。造字本义:名词,一种藏于泥沙和冲积层中的粒状赤黄色贵重矿物。
《说文解字》说:金,五色金也。黄为之长。久薶不生衣,百鍊不轻,从革不违。西方之行。生於土,从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形;今声。意思是说:金,五色(赤、青、黑、白、黄)金属的总称。黄金为五金之首。久埋地下也不会产生锈斑蚀痕,千锤百炼也不会损耗变轻,能顺从变形而不背本性。在五行之中,金代表西方的属性。金生于土,字形采用“土”作边旁;“土”的左右两点,像金沙隐藏在土层中的样子;字形用“今”作声旁。
“木”是扎根于土地的树
木,甲骨文像上有枝干、下有根系的一棵树。造字本义:名词,扎根于土地的树。金文、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淡去篆文字形中树枝的形象。《说文解字》说: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意思是:木,冒突。冒地而生。五行之中,东方属木。字形采用“屮”作边旁,下部象它的根。
以下这些字都是从“木”延伸出来。“树”表示植树,动词;“木”表示一棵树,名词。“木”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一株树,上部是枝下部是根;“本”是指事字,金文在树根部位加三点指事符号,表示树在地下的营养器官;“末”是指事字,金文在树梢部位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尾端;“未”是象形字,甲骨文像树上枝桠重重,表示枝叶茂盛;“果”是象形字,甲骨文像树上结满球状实籽;“朱”是指事字,甲骨文在主杆部位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树干;“林”是会义字,甲骨文像树连树的样子;“森”是会义字,甲骨文比“林”多一“木”,表示“森”为“大林” 。
“水”字的本义是河流
水,象形字。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水”字(图1、图2、图3)形态各异而基本形体像水蜿蜒流动之形;两侧的点像水滴,表示水流的曲笔或多曲折、或作复式、曲向或左或右,表示水滴之点数或多或寡,于义无别。发展到早期金文中的“水”字(图4、图A),“水”中的弯曲斜线表示河道主流,两旁四点表示水花水珠。此后,“水”字的发展分两条途径:一条途径是由战国文字(图5、图6、图7)发展向小篆中的“水”字(把水花水珠变成线条化,图8、图B),再发展向隶书中的“水”字(把整个字从线条化变成笔画化,图9、图10、图11、图12、图C)和楷书中的“水”字(图D),成为为独体字;另一条途径是发展为晚周金文中的“水”字的另一种形式(把“水”字的形体横放,图A1),发展到古隶(即秦隶)中的“水”字(图A2)则将水花水珠连成一横,并将字的形体缩窄;发展为汉隶中的“水”字(图A3)时则变成三点水旁(氵),成为在形声字里表意的形旁(氵)。
在字义上,“水”字的本义是河流,引申泛指一切水域(江、河、湖、海的通称);又以河流的象形字“水”表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引申泛指某些液态物质;又由水静则平衍生出水准、用水测平的含义;还有游水、五行之一、生活在各类水体中的生物(水生动植物)等含义。
《说文解字》说:水,准也。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意思是:水,平度的标准。在五行中,水代表北方的属性。字形像众水同流,中间的一竖 | 表示藏在水中的微阳气息。
早期文字与“水”相像的字有“川”、“州”等。
川,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弯弯曲曲的河道中流动的水。有的甲骨文将表示流水的多点弯曲虚线简写成三点。有的甲骨文将三点构成的弯曲虚线简化成弯曲的实线。造字本义:名词,山谷间由山涧、溪流汇成的湍急小河。《说文解字》说:川,贯穿通流水也。
“州”是“洲”的本字。州,甲骨文是指事字,在“川” 的中间加一个小三角或小圆圈指事符号,表示河川中央的冲积沙洲。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不仅在“川”的中间加圆圈指事符号,而且在川岸也误加表示河心小岛的圆圈指事符号。造字本义:名词,独立于河心的冲积沙洲。《说文解字》说:水中可居曰州。
“火”本义指物体燃烧时产生的光焰
火,象形字。火的甲骨文字形(图1、图2)像物体燃烧时光、焰迸射之形。金文火字由火苗的象形加两点构成,两点表示火苗中有东西向两旁散发,整个字是向四周发光发热的东西的示意图,由此产生火的含义。战国文字(图3、图4、图5)将火形拆成了四笔,但还保留了一点光、焰上冒的样子;其后的小篆(图6)与战国文字一脉相承,楷书写作火,一直沿用至今。其本义指物体燃烧时产生的光焰,后引申为产生光焰的爆炸或射击、怒气、中医学上的燥热之气、热烈的、红色的等含义。在上下结构的汉字中作偏旁时,“火”被写成“灬”。
《说文解字》说:火,毁也。南方之行,炎而上。意思是:火,可以烧毁一切的东西。五行之中,火代表南方属性,火光熊熊气势向上。
这里要澄清一个对“七月流火”的误读。《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这里的“七月流火”不是说七月很热天上象下火,“流火”是指火星在天空运行、运行的位置。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七月,火星运行,位置下降了,天变热了。唐诗宋词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这里的火并非火星。火指的是一颗名叫心宿二的恒星,位于天蝎座,古代称为大火。七月份,天蝎座正好缓慢下沉。
“土”的本义是泥土、土壤
土,是特殊指事字,代表混沌太初,也可以代表“天”,或代表“地”。土,甲骨文像是地平线上高耸的立墩。有的甲骨文在立墩上加三点指事符号,表示溅泥灰尘。有的甲骨文将立墩形象简化成一竖。造字本义:名词,耸立在地面的泥墩。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立墩形象写成实心的棱形。古匋字形将棱形写成似“十”非“十”的。篆文则将古匋的字形中的写成“十”。
《说文解字》说: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丨,物出形也。意思是:土,大地用以吐生万物的介质。上下两横的“二”,象地之下、地之中,中间的一竖“丨”,像植物从地面长出的样子。
古人五行学说的由来
古人认为这5种物质之间具有相生、相克的关系。西汉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之义》一书中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为什么会有这种五行相生关系呢?原来这都和古人的生活经验有关,古人发现木可生火、火焚木后的灰烬又变成了土,土里面又藏着金属矿物质,金属矿物质融化了也变成了水,水又能滋润树木。
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首次提出了五德终始说,五德指土、木、金、火、水的五种德性或性能。邹衍认为: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于是就衍生出了:木胜土、金胜木、火胜金、水胜火的理论。后来五德说衍生出了五行相克理论,分别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其实这个五行相克理论也和古人的生活经验相符合,比如金属铸造的割切工具可锯毁树木;树木可扎根土里;土又能防水,火遇水便熄灭,烈火又能融化金属。
五行学说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它还广泛用于中医、地理方位、生肖、季节、颜色、神兽等等!比如中医的五脏中,心属火,肺属金,肝属木,脾属土,肾属水。
五行学说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具有丰富博大的内涵,依然值得我们去好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