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鲁迅这段话出自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而这段话也是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成为人们对《史记》这部文史巨著的印象与认知。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此后的二十四史都按照《史记》的纪传体写成。可以说《史记》虽然是一部史书,但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甚至医学、占卜等各个领域的知识。也可以说,《史记》是一部融史学、文学、哲学等众多领域於一体的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著。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用叙述历史的手法将历史人物与事件一一呈现在世人眼前。在鲁迅看来,这可以与叙事长诗“离骚”相媲美。人们可以从《史记》中刻画的那一个个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身上,一探那一段段历史事件;人们可以从《史记》中那一行行朴素凝炼、生动优美的文字中,体会文学艺术的魅力。千百年来,《史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史记》之所以为读者所看重,不仅因为这是一部纪传体通史,更是因为它为读者呈现了一部划时代的文学巨著。正因为如此,《史记》这部文史巨著真的可以说是一部人生必读之书。在南宋,有一位叫程必的人,他29岁就考中进士,曾担任翰林学士一职。能担任这个职位,说明程必有很高的文学造诣,但他同时也是一位词人,说他是词人,因为他有很多词作传世。程必这个人尤其爱读《史记》,他读过很多遍的《史记》,在研读《史记》的同时,他也对书中的一些记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一次,他读完《史记》,索性将书中的疑问写成了一首词,这首词非常有趣,他以幽默的语气和超凡的想象力,构筑了一个虚幻的场景。在这个虚幻的场景中,词人带着心中的疑问与司马迁来了一次跨越时空的、穿越式的对话。程必的这首词名为《沁园春》,原词如下:试课阳坡,春后添栽,多少杉松。正桃坞昼浓,云溪风软,从容延叩,太史丞公:底事越人,见垣一壁,比过秦关遽失瞳?江神吏,灵能脱罟,不发卫平蒙?休言唐举无功,更休笑丘轲自阣穷。算汨罗醒处,元来醉里;真敖假孟,毕竟谁封?太史亡言,床头酿熟,人在晴岚烟霭中。新堤路,喜樛枝鳞角,夭矫苍龙。词前有一条小序“读《史记》有感”,小序直接点名主旨,就是词人读完史记之后的感想,相当于用词作的形式完成了一次读书笔记。开篇三句写道“试课阳坡,春后添栽,多少杉松”,词人一上来没有直接写自己的满腹疑问,而是从他读书的环境开始写起,这是怎样的一个读书环境呢?原来这是词人书房外的场景。词人读完史记,来到了自家的庄园,庄园面积很大,也是一个风景宜人的去处,在这样的环境里,正好可以放松身心,缓解因为埋头苦读而带来的疲劳感。词人闲庭信步地来到庄园的南山坡上,他要干什么呢?原来在开春的时候,他在南山坡上种下了许多树苗,有杉树还有松树。他来到这里,正好借放松身心的机会检视一下树苗的生长情况。这个开篇让人觉得很奇怪,词人明明在小序中写着“读《史记》有感”,但检视树苗和读《史记》之间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呀,那词人来到庄园的南山坡仅仅只是为了检视树苗吗?要想得知词人此行的目的,就要跟随着词人的脚步,跟随着词意,徐徐进入词人构建的场景中去。接下来词人写道:“正桃坞昼浓,云溪风软,”原来,此时正值春光烂漫的季节,和煦的春风拂面而来,庄园的一条小溪在春风的吹拂下泛起层层涟漪,波光粼粼,这真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当然,词人种植的树苗长势良好,这样的春景让词人惬意十足。就在词人感受着美好春光的时候,画风突变,词人写道:“从容延叩,太史丞公。”读到这里才明白,词义在这个时候正式进入主题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词人就在此时与太史公司马迁开启了对话模式。词义是不是有些突兀呢?其实不是的,司马迁的形象是词人虚构出来的,与司马迁的邂逅,与司马迁的对话,也是词人虚构出来的。程必用这样的方式开启一段对话,其实也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刘勰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专心致志的思考,思绪连接古今,心随所动,情为所感,自是动人心弦,于是,感觉上自己仿佛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不同风光。刘勰的这段话正好可以用来解释程必的这次文学创作活动。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给思想插上翅膀,充分地发挥想象的力量,并借助想象的力量,让自己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徜徉。程必就是思接千载,在想象中与司马迁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穿越式的对话。程必在虚构的想象场景中,与《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程必既然研读《史记》多年,他肯定有许多疑惑不解的地方要向司马迁请教,或者与司马迁探讨。“底事越人,见垣一壁,比过秦关遽失瞳?”这是词人向司马迁请教的第一个问题。这三句与《史记》中的何人何事有关呢?原来这三句涉及到的人物正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的扁鹊。据《史记》记载,扁鹊是渤海郡郑地人,姓秦,名越人。扁鹊年轻的时候,给别人经营着一家宾馆。有个叫长桑君的客人到宾馆来,只有扁鹊认为他与众不同,对待他十分恭敬谨慎。长桑君也知道扁鹊不是普通人,他进进出出在客馆住了十多年。有一天,长桑君私下里邀请扁鹊到他的房间坐坐,然后才悄悄对扁鹊说,他是一位医生,有很多治病救人的良方,但是年纪老了,不能行医治病了,想把这门手艺传给扁鹊,还说希望扁鹊不要将这件事张扬出去。扁鹊答应了长桑君,于是长桑君从怀中拿出一包药交给扁鹊,并吩咐扁鹊,用未落地的雨水或露水喝下它,三十天后就能了解很多事情。接着又把一本记载着秘方的医学书籍交给了扁鹊。扁鹊按照他说的,服了三十天药,就能看见墙另一边的人了。他凭借这个本事给人看病,五脏的病变部位都一目了然,诊脉只是名义而已。他有时在齐国行医,有时在赵国。在赵国时被称作扁鹊。扁鹊行走江湖,治病救人,他的名声传遍天下。当扁鹊来到秦国时,秦国的太医令李醯自知医术不如扁鹊,担心自己的名誉受损,就派人把扁鹊刺杀了。对此司马迁的记载,程必提出质疑,既然扁鹊就能看见墙另一边的人了,为什么看不出李醯有陷害他的用心?难道扁鹊不能看透人心吗?这是程必向司马迁请教的第一个问题。“江神吏,灵能脱罟,不发卫平蒙?”这是词人向司马迁请教的第二个问题。这三句与《史记》中的何人何事有关呢?原来这三句涉及到的是《史记·龟策列传》中的事情。据《史记》记载,长江神龟出使黄河,中途被宋国的渔人以网捕获。神龟于是就给宋国国君宋元王托了一个梦。在梦中,神龟向宋元王发出了求救的信号。梦醒之后,宋元王便派遣使者从渔人手中救下了神龟。正要放生,宋国一个叫卫平的人却说,这神龟难得一见的,而且预言很准确,能“十言十灵,十战十胜”,所以不可轻易放生。在卫平的一番说辞下,神龟难逃厄运,龟甲也被做成了占卜的用具。所以在程必看来,神龟虽有大到能托梦给宋元王的本领,自己却不能逃出渔网;神龟能够每言必灵,却不能通使于黄河;神龟让别人战必胜攻必取,自己却难逃厄运,无法阻止卫平向宋元王说出不利于己的那番话。程必认为,事情一到个人头上就无法趋利避害,要神异的本领又有什么用?对于神龟的事情又该如何理解呢?这是程必向司马迁请教的第二个问题。问完了神龟的事情,程必在这场穿越式的对话中开始向司马迁请教第三个问题。于是词人说道“休言唐举无功,更休笑丘轲自阣穷。”这两句与《史记》中的何人何事有关呢?原来这两句涉及到的人物正有蔡泽、孔子和孟子。据《史记》记载,蔡泽是战国时期的燕国人,蔡泽其貌不扬,年轻的时候周游列国,拜师学艺,并在许多诸侯国应聘过工作岗位,但都没有得到信任与重用。于是,蔡泽请唐举给他相面,唐举仔细地看了一番便笑着说,你是朝天鼻,端肩膀,凸额头,塌鼻梁,罗圈腿。我听说圣人不在相貌,大概说的就是你了吧?蔡泽知道唐举是在挖苦自己的相貌,也没有放在心上,于是便离开燕国到了赵国,也没有得到满意的岗位,于是蔡泽又去韩国、魏国,求职的事情也是没有着落。但蔡泽没有放弃,最后他来到秦国,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秦国谋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蔡泽的才华在工作中逐渐显露出来,终于得到秦昭王赏识,拜为丞相。与蔡泽周游列国的经历比起来,孔子和孟子周游列国的经历要逊色很多。孔子和孟子也都有周游列国的经历,他们想通过周游列国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他们希望诸侯国能采纳他们的理论,但是他们的经历很坎坷,都无功而返,只好退而著书。程必认为,不要因为蔡泽的富贵而去评说唐举的相面术没有功效,更不要因为孔子和孟子的无功而返而否认他们的才干与能力。程必还认为,仕途上的显达也罢,沉沦也罢,都不值得关注。所以他再一次向司马迁请教:如何评价我对这几个人的看法。说完了蔡泽等人的事情,词人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地与司马迁开始了下一轮的探讨。于是词人说“算汨罗醒处,元来醒里;真敖假孟,毕竟谁封?”这三句与《史记》中的何人何事有关呢?原来这三句涉及到的人物正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屈原和《滑稽列传》中的孙叔敖。据《史记》记载,屈原向楚王直言进谏,先后遭到怀王、顷襄王的放逐。他披发行吟于洞庭湖畔,面容憔悴,形容枯槁,有一位渔父问屈原为何要这样?屈原回答: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孙叔敖曾担任楚国丞相,他认为滑稽演员优孟是一位有才能的人,所以对他照顾有加。孙叔敖为官清廉,家中没有积蓄。孙叔敖去世前,曾叮嘱他的儿子: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就去找优孟。孙叔敖去世后,他的儿子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砍柴度日。于是优孟便妆扮成孙叔敖的模样,来到楚庄王跟前。楚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想让他继续担任楚国丞相。优孟说他得回去和妻子商议。几天之后,优孟给楚庄王的答复是:千万不能做楚国丞相,因为即使像孙叔敖那样有才能的人,殚精竭虑地帮助楚王治理楚国,可是他死后,他的儿子竟然无以为生,只能靠砍柴度日,这样的楚国丞相还不如不做。听了这番话后,楚庄王惭愧不已,连忙向优孟表示了歉意,并召见孙叔敖的儿子,把寝丘这个地方封给他,以供祭祀孙叔敖之用。而且,楚庄王自此之后一直对孙叔敖的家人照顾有加。原来,词人通过屈原和优孟的事情,向司马迁表明了自己读史记的见解,所以词人一连问了五个问题。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也在等待词人为我们揭开谜底。司马迁会以怎样的方式出场呢?司马迁会以怎样的方式回答词人的问题呢?本以为司马迁要和词人展开一场激烈的辩论,但在这场穿越时空的虚构场景中,司马迁对词人的提问竟然不置可否,一句话都没有回答。因为词人笔下的司马迁在听完了这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词后,竟然倒头就睡。这个场面真是太有趣了,虽然是一个虚构的场景,但词人笔下的司马迁也太可爱了,倒头就睡,这形象也太可爱了吧。一想到词人幽默风趣的写作和词人笔下的司马迁形象,不禁让人开怀大笑。司马迁究竟是被词人问得无言以答,还是对词人的见解表示赞同?或许他是认同司马迁的太史公笔法的,或许他的认知层次和司马迁是站在同一高度的,这些都不必深究,因为词人想说的话,想要问的问题,都已经说出来了。这个疑问只有读者自己体会了,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见解,正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与春风邂逅的日子里,在与司马迁跨越时空的邂逅中,词意缓缓落下帷幕,词人的思绪也从思接千载、天马行空的想象中回到春风中。这时,又一阵春风拂过词人的衣袂,词人沐浴在美好的春风中,回味着这场思接千载的邂逅,他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此时南山坡的小道上,那沐浴在春光中的、新栽的杉树和松树枝茁壮成长。而那些大树,枝叶繁茂,郁郁葱葱,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啊。词人漫步在庄园的林荫道上,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他的思绪逐渐平复,词人与司马迁的这场思接千载的、跨越时空的邂逅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却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美好的遐想空间。
不置可否是什么意思解释(不置可否怎么解释)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