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老头娶了22岁智障女”,这一场婚事让看客们议论纷纷,而其背后的农村现实困境值得深思。(姚明瑞娘家铁门紧锁。)泌阳县高店镇和岗村,河南驻马店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往日的宁静被一桩婚事打破了。女方姚明瑞,20岁,二级智力残疾,不会任何语言的表达,生活无法自理;男方张言照,55岁,一直未婚,本以为命运垂怜,人生的后半段能有人给自己暖被窝,哪怕是一个残障女人,也不至于让自己孤独终老。然而,就在他们领结婚证的前一天,一段视频打乱了所有的计划。这样的婚事合法吗?或者,合情理吗?舆论的压力以排山倒海之势不期而至,几乎压倒这位老实巴交的男人,“我的生活全被毁了!”“55岁老头娶了22岁智障女”和岗村是一个有三千多人口的行政村。当《中国慈善家》记者来到这里,询问村民,没有几个人知道“张言照”这个名字,但说起“娶了22岁智障女的老头”,那就是人人皆知:“那人就住在付爷庙组,顺着这条道往前走,有一条小泥路左拐,就到了。”张言照家的院子里,正房四间,都是红砖房。院子没有大门,房子显得有些破旧。与老房子的气氛形成对比的是张言照给自己布置的婚房——屋里有崭新的电视、大衣柜,新买的被褥,新贴的喜联……2021年2月27日,农历正月十六,刚过完年,张言照在这里迎来了自己的大喜日子。按当地的标准来看,婚礼显得颇为简陋。张言照和姚明瑞并排而坐,胸前分别别着“新郎”“新娘”字样的胸花。女孩不停在哭,张言照拿纸巾帮新娘子擦拭鼻涕和眼泪。“你是来享福的,正常人还没有这种待遇,新郎官对你多好啊。到新家了,别哭了。”参加婚礼的村民在一旁劝说。院子里,参加婚礼的客人围坐在一起聊天。平时不善言谈、并没多少朋友的张言照一共摆了三桌酒席,来宾大部分为两家人的亲戚。“老张平时除了在家照顾老父亲就是下地干活,偶尔外出打工,不怎么和别人说话,邻里之间也没有什么往来,50多了还一个人,挺可怜的。”一位邻居告诉记者。这场看似平淡的婚礼,却引起了轩然大波。参加婚礼的一位亲戚用手机拍了视频,随手把它发到了朋友圈,一下就“炸”了。视频中,新娘的长相如同一个未成年的幼女,和年过半百的新郎存在巨大反差。人们很快产生疑惑:结婚大喜的日子,新娘为什么哭个不停?这段视频在网络上裂变式传播,有人将它解读为“为了彩礼强迫婚嫁”“老头娶未成年女孩为妻”。很快,这段视频及其引发的话题登上了热搜。(张言照(左)和姚明瑞。来源:视频截图)面对舆情,3月1日,泌阳县公安、民政、妇联等部门组成调查组,针对事件展开调查,公布的结果是:“姚某瑞和张某照的婚姻,属于双方家庭愿意,年龄符合法定年龄,不存在被迫嫁娶行为。”一位参加调查的内部人士告诉《中国慈善家》,视频中新娘年纪显得很小,是因为手机录视频时用了美颜功能。其实,现实中新娘的长相符合她20岁的年龄。此外,新郎条件也不像网传的那么差,“他是泥瓦匠,每月收入反正比县城的公务员高”。但是,看客们的质疑依然持续不退,一是新娘有智力残疾,二是两人巨大的年龄差距。此外,网传的1万元彩礼也是争议的焦点。但不管是张言照还是姚家人,都否认了这一说法。“本来想给女孩父母一两万元彩礼钱,但他们不要,说只要我对女孩好就好了,好好照顾她。”张言照说。“老张不容易,是个老实人,好不容易成个家,还闹得满城风雨。”一位参加婚礼的村民为张言照抱不平。他告诉《中国慈善家》,新娘在婚礼上哭是因为认生,“她没有见过这么多人”。在纷纷扰扰中,张言照本人也曾在网上发文章公开回应了此事。由于没文化,只能由人代写:“事情根本就不是这样,作为当事人,我希望大家不要再乱说乱传播了。女方家长觉得我是个老实人,同意把女儿嫁给我的,她已经成年了,到了法定婚龄,并不是网上说的未成年。但是女方是智障人士,不会说话,我这么大年纪了,能找到一个妻子,能成个家,心里也很高兴……”据《中国慈善家》走访了解,张言照家中有兄弟姐妹7人,4男3女,四兄弟中他排行老三。在张言照之前,他的三个兄弟都是“两换亲”娶上的媳妇,即两家互娶对方的女儿做儿媳。在这种婚姻里,女性往往成为牺牲品,因此即使在农村也不多见,会被村里人看不起,实属无奈之举。55岁的张言照一直没娶上媳妇。“年轻时也曾托人多次说过亲,但都嫌他家穷没能说成,一来二去大半辈子过去了。”一位和张家有交情的村民告诉记者,张言照的大哥已病故多年,其他两兄弟各有各的家庭,张言照只能和87岁的父亲相依为命。如今,父亲已经瘫痪在床两年,脑子也糊涂了。“娶这么个媳妇,也是没有办法,希望大家能多一些理解,这对两家人都有好处。”这位村民说,真心希望老张的生活能恢复正常。在新娘子姚明瑞所在的朱洼村,一位老人告诉《中国慈善家》,姚明瑞父亲结过两次婚,姚明瑞是他和前妻所生的独生女,小时候由于生病影响了智力发育。“前妻也不太正常,离家出走了。”这位老人说,父亲续弦之后,继母对姚明瑞还不错。在舆论的不断发酵之下,张言照近日带着新娘子去桐柏县看病,也有人说,他这是“躲起来了”。在记者前往拜访的时候,张言照家中只留下了80多岁的老父亲。老人躺在床上,听见有人来,口中不停地发出难以辨别的声音,一位身份不明的人在照看他,对他大声喝止:“别喊了!”“三十未婚,光棍一生”泌阳县位于驻马店市西南部,下辖3个街道、11个镇、8个乡。张言照所在的高店镇和岗村距泌阳县城约12公里,由于路不好走,通常需要半多小时车程,路两旁的麦地里随处可见“磕头”的抽油机。和岗村约有3000人。这里的多位村民告诉记者,张言照的境遇并非独特,在农村找不到媳妇的男性其实“一抓一大把”。(泌阳县太山乡的老吕以说媒为业,他正打电话安排相亲。)梁青山也是和岗村某组村民,今年27岁,当年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就到郑州打工。他身高1.75米,长得也精神,但由于学历低、没有手艺,加上不善言谈,他只能在建筑工地上干些体力活。和城里不一样,在农村27岁还没有结婚就被认为是“大龄青年”,在村民眼里就是不折不扣的“光棍”,无论是自己还是家人都该着急了。梁青山也开始发愁了。身边没有适龄的女性,尤其是自己的中学女同学,都去了大城市,没有一个留在村里。梁青山看着她们在朋友圈里发和男朋友牵手的照片,更是加重了紧迫感。2019年年底,父母托媒人给他说过一个女孩,女孩都看上了梁青山,但当时梁青山在心里并没有看上她。谁知道,还没等梁青山想明白,女方父母一听他县城里没房,也没有稳定的工作,就坚决不让女儿和他交往。2020年年底,媒人又安排了一次相亲,女孩比梁青山大两岁,头一回见面,女孩告诉他,父母说彩礼不能少于30万……他们后来也没有再联系了。“在我们农村,如果30岁还未婚,很可能光棍一生。这句话看似荒谬,其实很好理解。30岁之前还没有找到女朋友,适龄女孩都已经名花有主了。”梁青山说,眼看自己就奔30岁了,心里特别着急。梁青山所在的组有100多人,30多岁的男青年有9个,除去考上大学的两个,其他都没有找到媳妇。“老头找残疾人当媳妇不是啥稀奇事,现在农村男孩子找对象特别难,100个男孩里有40个找不到媳妇。多数是30多岁的男光棍,这一代人找不到老婆的比例最高。”梁青山告诉《中国慈善家》。老吕对这一点体会最深。他是泌阳县太山乡人,“专业”给人说媒。多年来,找他说媒的人遍及驻马店,每年新增“客户”近两千人。十几年间,老吕用完了电话薄就有12本,这些电话薄最薄的也有近百页,大部分都有近200页,每页按10个人算,每本也有上千人。老吕粗略统过,自己上万人的“客户”中,女性仅有2~3%。老吕说媒并没有明码标价,说成一对一般对方会给包一千元左右的红包,期间还会收到一些烟酒等礼品。不过,这项工作越来越难了。“要命的是农村根本没有女孩,35岁以上的男青年要找未婚女青年太难了。农村条件再差的女性也不愁嫁。”老吕说。(以做媒为业的老吕和老杨坐在路边为相亲对象支招。)不断“降级”的农村男性3月13日,老吕给冯唐安排了两场相亲。头一位女士35岁,离异带有两个孩子。第二位女士30岁,是一名寡妇,除了有两个孩子,还要赡养80岁的公公。冯唐今年49岁,家有良田13亩,临街院落两处。父母已逝,兄弟姐妹都已经成家了,基本没有经济负担,自己高中毕业后还上了技校,考取了电焊证,在当地工地上干活,每月收入也在8千以上。看似不错的条件,但还是一直讨不到老婆。究其原因,就是“女的太少了!”“你多大年龄了?平时做什么工作?”上午第一场相亲,女方开门见山就问。目的性都很强,所以双方都直接了当。当冯唐说自己“四十多了”,女方直接要求看他的身份证,“你可看着不像40多,得50往上。”“身份证没带。”冯唐有些尴尬了。“老实人,家里条件也不错,也能接受你两个孩子,肯定会像亲的一样养。”老吕在一旁帮腔。这一场相亲下来,冯唐对女方挺满意,但女方没看上冯唐,原因大致为:一是太“抠”了,第一次见面没有任何表示,吃饭时也要把盘子吃个精光才算完;二是评估他在县城买不起房;三是年龄偏大。而在她对自己的评估中,虽然也已经35岁了,还带有两个孩子,但并不愁嫁,给她说亲的人多的是,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她当天就把冯唐微信拉黑了。“没看上没关系,为什么要将微信拉黑呢?我耽误一天功夫,那顿饭花了200多元……”冯唐感到特别失落。此时第二场相亲已经开始,双方就在泌阳县城马路边见面。这一次,女方嫌冯唐年纪有些大,但在老吕的劝说之下,她表示愿意“接触一下”。稍后,女方的公公也来了,提出婚后让冯唐到女方家里生活。冯唐一听就急了,“这和倒插门没什么区别,孩子又不能改成我的姓。这突破我的底线了,孩子我可以养,老人我也可以养,但让我扔下家里的两个院子,来这边生活,村子里怎么看我,会被骂死的。”“你这人怎么这么轴,现在不是说气话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找个人过日子,他家老人还能活几年?老人一走,还不是你说了算。”老吕赶紧拉住冯唐。其实,这些年以来,冯唐的择偶标准一降再降,从“比我小,长得过得去”,降到“比我小,身体健康就行”,再到“比我大也行,没结过婚”,又到“女人,没有孩子”,最终降到了“只要是女的,我不用倒插门”……一天内的第二场相亲也宣布告吹。已是傍晚6点多,想找老婆的和说媒的都一无所获。老吕对冯唐说,陪跑了一天,电话费也花了不少,你意思一下。冯唐说,我出门没有拿钱。不过,最终他很不情愿地给老吕充了100元电话费。至此,一直站在马路边的两个男人不欢而散。(老吕用过的手机,他给人说亲主要通过电话联系。找他说媒的人遍及驻马店。)门槛越来越高另一位以做媒为业的老杨告诉《中国慈善家》,以他多年的经验判断,在泌阳县农村,适婚的男女比例超过10:1。他所在的杨庄约600多村民,据他了解光棍至少有70多人。老杨说,他手头上有优质的男性资源,但即便这样他们也不好找媳妇,去年老杨仅说成了两对。根据河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编写的《河南统计年鉴2019》,2018年15岁以上的各年龄段中,河南男性未婚比例均高于女性。其中25-29岁未婚男性比例较女性高9.3%;65岁及以上人口中,未婚男性比例达3.4%,而未婚女性比例仅为0.2%。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潘璐发现,在贫困的农村地区,大龄青年婚配难的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而造成农村婚姻市场失调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早些年乡村出生人口性别比例长期失调;其二,农村年轻女性的流动迁移,婚恋观念的变化,以及农村婚姻习俗中高昂的结婚费用等因素,也是阻碍农村男性获得婚姻的主要原因。农村年轻女性在初中或高中毕业之后,若不能继续升学,往往选择外出务工而不愿在乡务农。她们倾向于在城市寻找结婚对象,一些女性也希望通过婚姻获得城镇居民的身份。事实上,她们比在外务工的农村男性更容易获得稳定的收入和生活。相比之下,外出务工的农村男青年由于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农村土地的继承以及城市政策壁垒等原因,最终多是选择回到农村扎根,未外出的男青年也要在周围的村子中选择自己的结婚对象。于是,在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的婚姻市场中,对男性设定的门槛越来越高。老吕和老杨对此都感同身受:“在县城买房基本成标配,一套房子买下来得四五十万;彩礼普遍也在20-30万元;家里还不能有没有结婚的弟弟,因为这样家庭负担太重。这样的硬性条件已经把很多男青年拒之门外。”数据显示,泌阳县常住人口67.44万,其中农村人口超过38万。泌阳县公安局户籍科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慈善家》,农村人口男女比例失调是多年形成的,目前在20多岁、30多岁的人群中问题比较严重,而他们正是处在适婚年龄。“只要活着的女人,在农村都能找到对象。”老吕说。这也就在一方面解释了那一场众说纷纭的婚事——“老光棍”张言照娶了智障女孩姚明瑞,在多数邻里看来,这是一场值得被祝福的婚姻。但在这里,法律问题被忽略了。“结婚需要双方自愿,一方因为身体原因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没有‘自愿’的证据,是办不了结婚登记的。”泌阳县婚姻登记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婚姻法》并没有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能否登记结婚,但明确规定必须双方自愿,任何监护人无权替决定。显然,智力二级残疾的姚明瑞,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因此,按照法律不能登记结婚。早在2010年,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潘璐曾做过一项题为“农村智障女性的婚姻获得与权益缺失”的调查。调查发现,大城市里的智障人士结婚率较低,但农村智障女性的婚姻获得率较高。不过,她们虽然获得了婚姻,但在包办的基础上,她们的权益并没有得到保障。潘璐告诉《中国慈善家》,张言照和姚明瑞的这一桩婚事,和自己早些年调研的案例相似,智障女性的婚配对象大多是大龄光棍、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具有普遍性,只能寄希望于当地民政、妇联等政府部门介入,保障这些弱势群体未来基本生活以及智障女性的权益。张言照说,他会好好照顾智障的妻子。可是,面对扑面而来的质疑,以及身边两位生活不能自理的家人,日子怎么过?张言照的回答是:“熬!”(文中梁青山、冯唐为化名)(记者温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