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上微头条#“不,我不愿嫁给一个陌生人!”“女子一生以服从为美德,嫁娶之事应由父母做主!”一名头发散乱的女子被关在屋内,声音嘶哑,泪眼迷离。就在她万念俱灰之际,一个人的到来将她拉了回来。“月仙,别怕,你从窗口跳下来,我接住你。”听到心上人的话,毛彦文毫不犹豫的跳出了窗外。“毛家的女儿逃婚了!”跳窗逃婚、与表哥的禁忌恋、撬闺蜜墙角、相差30多岁的忘年恋……这些戏剧化的事情,竟然都发生在了一个女子身上。她就是民国第一批知识女性、中国第一位留洋女博士——毛彦文。【初尝禁果】在当时封建家庭的教养下,毛彦文从小就被教育男女授受不亲,从小陪伴她长大的唯一异性就是表哥朱君毅。“我们两人,朝夕相处,十分亲爱”。毛彦文的父亲在女儿幼年时就将她许配给了生意场上的朋友方耀堂之子,她母亲不同意,但父亲的专横使这场婚配成定局。毛彦文考中了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讲习科,方耀堂害怕她跑远,要求立刻成婚。父亲的强横和自己早心有所属促使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的出现,带着毛彦文逃婚的人正是表哥朱君毅。新娘逃婚的消息,立马传遍了这个小县城。幸好当时的县长思想开明,劝阻双方家长尊重孩子意见,将婚约解除。这出沸沸扬扬的逃婚记遂以这样收场。不过,本应以男主角出场的朱君毅却远在北京,而毛彦文则被人添油加醋地渲染,四面楚歌。朱君毅以“郎山须水”誓言两人爱情至死不渝。双方父母知道儿女的心意,干脆正式订婚。订婚后不久,朱君毅从清华大学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而毛彦文则去了吴兴县教会办的湖郡女校读书。“我们订一个五年之约,五年后我们就永结同心,不离不弃。”朱君毅在临出国前这样对毛彦文说。“君毅,我等你回来,永远等你回来。”船开了,离港了……“君毅……”毛彦文一路追赶,挥手告别………“我等你回来。”可这几年间,毛彦文写给他的信越来越多,而朱君毅慢慢地都不回信件了。即使朱君毅回国后,毛彦文也发现两人思想、见解殊多歧异,虽经常见面,感觉反不如分隔时亲切。直到有一天,毛彦文的好闺蜜朱?告诉她,自己看到朱君毅与一位女学生态度暧昧。但是毛彦文也将信将疑,从未动过离开的念头,谁能想到,一年后,毛彦文却突然收到朱君毅的退婚信。退婚理由是:第一,彼此没有真正的爱情;第二,近亲不能结婚;第三,两人性情不合。这对毛彦文无疑是晴天霹雳,双方好友都对朱君毅好言相劝,家长们也赶到南京向他兴师问罪,迫于压力,朱君毅只好把退婚信烧了。破镜亦难重圆,经此一闹,两人已由爱生恨,最后在朱其慧女士的主持下,召开了解除婚约会议,两人就此分道扬镳。1963年,朱君毅在上海逝世。毛彦文往事涌上心头,写下了《悼君毅》的长文。你是我一生遭遇的创造者,是功是过,无从说起。倘不认识你,我也许不会孤零终身,坎坷一世。【吴宓苦爱】朱君毅在留美时,有一位同窗好友——吴宓。毛彦文写给朱君毅的每一封信吴宓都有看过,喜爱书卷气的吴宓对着信里细腻的情感萌发了一些“爱情”的幻想。毛彦文当时读书时有一闺蜜,名为陈心一。陈心一那时对才华横溢的吴宓产生了情愫,于是毛彦文给两家人牵线,在双方父母的撮合下吴宓与陈心一结为夫妻。毛彦文也没想到自己这一行为给陈心一带来了伤害。当朱毛二人解除婚约之后,吴宓内心的骚动更甚,渐渐的对家妻陈心一产生不满。甚至开始义无反顾地追求毛彦文。毛彦文在浙江省政府工作时,吴宓再三写信邀请她来北京工作,还为她四处联系工作。得知毛彦文想留学,吴宓还赠她学费。毛彦文一出国,吴宓就迫不及待的和陈心一离了婚。吴宓追求毛彦文,是公开的,甚至赤裸裸的。他在一首诗里豪迈地写道:“吴宓苦爱毛彦文,三洲人士共惊闻。离婚不畏圣贤讥,金钱名誉何足云。”但毛彦文当初和朱君毅的感情就是受第三者插足,她绝不想这样伤害自己的好友。吴宓写几次信,毛彦文就拒绝几次,可吴宓仍然一厢情愿的继续写信、寄钱。吴宓在当时算是小有名气,这样不计后果地追求毛彦文,在学术界和文化界引起轰动。他还为这段“苦恋”留有很多感情炽烈的情诗,而毛彦文对这段若有若无的感情,除了保存在吴宓日记中的第二手记录外,很少有文字记载。毛彦文和吴宓一个现实,一个浪漫,一个追求心中虚幻的理想,一个追求俗世稳定的生活――吴宓的“苦爱”注定要无疾而终。【忘年之恋】吴宓求毛彦文十年而不得,而毛彦文认识熊希龄半年就和他结婚了。66岁高龄的前民国政府国务总理和37岁的社会名门名媛。年龄差如此之大,给媒体提供了足够的噱头。外界看来,这是老牛吃嫩草不要脸的行为。可是毛彦文自称嫁给熊希龄是基于自己的理智。当初朱君毅的抛弃,让毛彦文觉得爱情这种东西从来都不存在;而吴宓浪漫且盲目的追求更是让毛彦文无法接受;就连和熊希龄的结缘在外界看来也是毛彦文贪图荣华富贵。毛彦文在湖郡女校的同学朱曦是熊希龄的侄女,当朱曦向毛彦文说到这门亲事时,毛彦文的震惊是可想而知的:一方面当然是年龄悬殊,辈分也不同,另一方面,两人的社会地位更无法相比。可谁也没想到,熊希龄得知这件时候表现得非毛彦文不娶。给毛彦文传的话情意深厚,措辞恳切。还发动数位亲友登门劝说,甚至连他的亲生女儿也腆着大肚子由北京到上海劝说毛彦文。在两个多月的爱情攻势中,熊希龄仿佛再次回到了青年时代。而毛彦文内心的那层冰也被慢慢融化,十年的堡垒就此被攻破。毛彦文晚年回忆这段感情,没有轰轰烈烈的感受,更多的是她想有个可以依靠的归宿。“当时反常心理告诉我,长我几乎一倍的长者,将永不变心,也不会考虑年龄,况且熊氏慈祥体贴,托以终身,不致有中途仳离的危险。”毛彦文与熊希龄的婚礼于1935年2月9日在上海西藏路慕尔堂举行(因熊为基督教徒),来宾五百余人,把慕尔堂挤得水泄不通。婚后两人相亲相爱,毛彦文且辞去教职,迁居北平,专心辅助熊氏经营香山慈幼院。两人婚后常常对诗为乐,一切都是那么美满幸福,连毛彦文也觉得自己找到了归宿。未料这场梦境却于1937年破碎――熊希龄病逝于香港。毛彦文在悲痛中继承了熊氏的事业,那时正值动乱年代,她苦苦支撑香山慈幼院运作,成为这个著名慈善机构的精神支柱。而毛彦文之后也终身未嫁,这份怀念,随着时间的流逝愈演愈烈。她将慈幼院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在闲暇期间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了一本自传体小说《往事》。“我只把《往事》给了少数亲友阅读,我不想让自己的故事成为别人的谈资,我只想要一个安静的生活。”安静的生活是毛彦文一生中最大的心愿。窗外阳光普照,大地一片安宁……“今天好安静,我就要睡了。”毛彦文1959年返台定居,1999年去世,享年10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