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张良洞算卦(河南禹州重鸿畅13)

原创三峰山人睡前喝半两编辑李麦囤韩飞禹州城区西南约十五公里的三峰山西峰脚下原有一座古老的庙宇老君堂位今鸿畅镇老君堂村上世纪七十年代因庙宇年久失修不能再作校舍使用加之文化大革命破旧立新影响村民为改善学校教学环境和条件拆扒古庙在原址上新建了一所学校从此老君堂在人们的记忆里逐渐消失了今村内老人仍记得位于...

禹州张良洞算卦(河南禹州重鸿畅13)

原创

三峰山人睡前喝半两

编辑李麦囤韩飞

禹州城区西南约十五公里的三峰山西峰脚下原有一座古老的庙宇老君堂位今鸿畅镇老君堂村上世纪七十年代因庙宇年久失修不能再作校舍使用加之文化大革命破旧立新影响村民为改善学校教学环境和条件拆扒古庙在原址上新建了一所学校从此老君堂在人们的记忆里逐渐消失了

今村内老人仍记得位于村东北隅的老君堂占地近似长方形南北长约四十米东西宽约三十米面积二亩左右古庙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两梁两柱三起架前额伸檐琉璃瓦屋顶双坡五脊硬山式构筑大殿两柱原有抱柱联两侧山墙上有壁画改为学校时被消掉两侧各有一间耳房紧接耳房往南东西两侧各有六间对称的配殿最南边中间是高大的庙门整个庙院呈中轴线南北布局结构紧凑严整合理古朴风格是一座典型的明代道教建筑老君堂西临村庄东边是学校操场北边是中学庙门外是东西大街过街对面几十米开外是戏台每年的清明古庙会就在此举办会期时大戏连连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周围十几个村庄都因此热闹非凡家家迎客送往

老君堂建于何时无志书记载庙内原有历代修缮的石刻碑记文化大革命时几乎全部被红卫兵砸烂销毁即便遗存有石碑也早已不知去向难觅踪影禹州旧志有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明英宗时期州首徐明善迁州西南老子堂右张良洞于颍河东岸的记载说明老君堂明代初期已经存在

老君堂旧称老子堂还称三教堂是禹州一处历史悠久的道教圣地提起三教堂村里退休老教师郭光洁说他年轻时好奇看到庙内大殿门西边墙壁上镶嵌一块石碑碑上刻有三教堂即人教阐教和截教碑文内容他没留意当是他对阐教和截教的含义不甚了解后来教书时看了封神演义一书才知道阐教和截教都是道教的一支道教的总教主是鸿钧道人执掌天道收弟子三人号为三友三友即太上老君又道德天尊元始天尊又玉清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又灵宝天尊鸿钧道人一道传三友三友皆是万劫不灭混元大罗金仙圣人分别掌管人阐截三教封神演义中提及的阐教和截教在未封神之前都属于仙这一族群封神时挑出其中仙道不全者任命为神光洁老师无意间抖露出老君堂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中国的道教发源于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方仙家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济世救人道家虽然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一后来却把道德哲学家神化了两汉以后有了教团到南北朝时逐渐完善了道教形式唐朝皇帝为了美化唐室尊封老子把老子太上老君的化身说成是唐室的先祖

禹州张良洞算卦(河南禹州重鸿畅13)

中国从洪荒时代先祖就开始寻求自然的庇佑他们认为万物皆有灵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敬畏灵魂的敬信祖先的敬仰在历史的长河里逐步进化成祖先与天神合一形成了对天和神的无限信仰在原始社会已有先贤追问生命的意义挑战人类生命的极限炎黄子孙先祖轩辕黄帝可称为道家第一人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载其且战且学仙问道于广成子而广成子上古时期就穴居在今禹州北浅井乡境内的崆峒山上现存有黄帝问道遗迹逍遥观观中有广成子庙等上古遗存

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曾在东周都城洛阳做守藏史相当于今国家图书馆长著名经典著作道德经就是老子此时期所作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道教宗师与儒家鼻祖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到了唐朝武宗时期老子被定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老子被进一步神话禹州是古代鹿邑通往洛阳的必经之路老子往返洛阳家乡之间常在此歇脚住宿因此禹州有很多老子的故事流传传说之一老子著就道德经后骑青牛云游四方终老时思念故乡返回故里走到郑国栎邑今禹州时成仙升天青牛化作青牛岗栖卧在乌江河之畔后人在他升天的地方建老子堂纪念牛头前原有一座牛头寺又法融寺位今鸿畅镇田庄村始建于唐开元十七年729寺旁原有镇寺铁塔一座可惜的是古寺铁塔和老子堂均已毁废

禹州张良洞算卦(河南禹州重鸿畅13)

秦汉时期禹州是仅次于都城的天下名郡是一方一地之政治经济中心当是已形成宗教体系的道教在禹州很有影响力因老君堂村东山有古张良洞有说认为老子堂始建于秦汉时期笔者认为老子堂始建于秦汉的可能性不大史载东汉末年鹿邑才始建有老子堂禹州老子堂的前身很可能是老子传道的场所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出道前久居此地领悟道家真谛因此后人才以时名附会古代故事从历史的角度看秦汉时期即便有老子堂在禹州当时为颍川郡首府阳翟经历了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黄巾起义西晋的八王之乱和南北朝的五胡乱华之后老子堂早已成为废墟荡然无存

老君堂村今有一千多口人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明代迁徙定居此地的郭氏后裔村内老人说老君堂村原住民是李姓家族郭姓迁来后枝繁叶茂人口越来越多李姓是老子的族人老子堂与村内李姓有何渊源不得而知但在明初以前李氏族人就居住在老子堂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唐朝尊崇老子把老子称为太上老君是唐朝时期的重要印记民国禹县志引明末清初江苏人李宗孔宋稗类钞载宋初修老子庙庙有吴道子画壁官以其壁募人卖有隐士以三百千得之吴道子是唐代开元时期盛名的宫廷画家被后代尊为画圣此记载足以说明老子堂至晚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与法融寺应属同时期建筑

北宋历代帝王承袭唐朝对道教的崇奉扶持政策尤以宋真宗宋徽宗尊崇道教最为著称宋徽宗赵佶为提高道教的地位于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十二月下诏示道教仙经于天下次年正月下令置道阶26级道官26等政和六年诏令立道学修道史他还自称神宵帝君下凡令道箓院册封他为教主道君皇帝集天神教主人君三位于一体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又诏令颁发御注道德经并在太学置道教各经博士等等从此道教愈发兴盛道教的地位被抬到空前的高度北宋时期的禹州与开封近在咫尺禹州的道教和钧瓷自然受到宋徽宗的青睐和重视钧瓷与道教相得益彰深得赵佶厚爱宋代钧州老子堂自然香火旺盛盛况空前

禹州张良洞算卦(河南禹州重鸿畅13)

金元时期是道教各种流派蓬勃发展时期先后出现了太

乙道真大道全真道天师道等各大道派以后逐步融合为正一道和全真道两大道派今禹州城东南隅长春观是元代修建的全真道观以此推测金元时期的钧州老子堂应属于正一道

明朝道教承袭宋元旧制仍为正一全真两大派系官方发给两派不同的度牒

明武宗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钧州知州刘魁大讲儒学痛斥佛教和道教理论为政先宽后严废毁寺庙还建书院社学大兴教育以道德感化全民禹境寺庙多改用于社学老子堂此时亦为钧州社学之一

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公元15211566年在位曾赐给他所宠信的道人龙虎山上清宫道士邵元节阐教辅国玉印对当时影响极大因此封神演义作者许仲琳一说陈仲琳就在其书中沿用了阐教这一名称封神演义一书大约成书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是一部非史书道教神话名著该书对阐教截教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描述并且把国家天下之争与神仙道统之争融合在一起采用文学表现形式展现了道教对社会的重大影响书中故事人物虽多为虚构然其一定来源于社会生活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以此推断三教堂石碑应为明代后期撰刻重修老子堂时被镶嵌到大殿墙上老子堂此时改称为三教堂

明末禹州历经匪寇践踏掠杀几乎人烟断绝史载城中白骨为堆瓦砾满地日晡即闻鬼哭三十日无一人迹四野村聚为墟杀戮之惨于斯为极禹境遭此劫难之后仅有一千四百一十三人存留大清立国后朝廷以萧时望知禹州时望避密县不敢至官三教堂历经明末的战乱兵燹几十年萧条凋敝失去了过往鼎盛

康乾盛世三教堂和禹州一样再次迎来了文化的复兴和繁荣清道光禹州志载乾隆年间禹州知州邵大业1744年任重读书创书院厘正祀典篡修志书建文峰塔整修三教堂移奉三教堂内的孔子像至神垕义学改三教堂为梵宫道观恢复道观之实三教堂此时改称老君堂至到上世纪末民国初年老君堂复为学校为禹县西区第十五小学堂解放后这里曾一度为郭庄联中学校所在地

悠久的老君堂见证了一千多年来禹州的兴衰也见证了道教在禹州的不断发展和演变过程

笔者由于资料缺乏不敢对老君堂妄加揣测上述观点仅系一家之言

古庙毁废令人遗憾令吾等深感痛惜

相关推荐

推荐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