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传: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只因背后这两个好女人(一)
梁启超传: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只因背后这两个好女人(二)
7
梁启超在美国檀香山办理保皇会事宜的遇到了他人生中的一位特殊的女人,由此还引发了一段感情瓜葛。
何惠珍,她就像一个小石子,让梁启超的生命泛起丝丝涟漪,接着回归平静,好似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梁启超在一场由檀香山一位加入保皇派的何姓侨商华侨举办的宴会上上台演讲,因为前来宴会的有很多美国知名人士,梁启超又不懂英文,所以举办人的女儿何惠珍便作为翻译。
何蕙珍,芳龄二十,从小接受西方教育,16岁便任学校教师,于今已有4年,英文极好。
两人配合默契,演讲者慷慨激昂,翻译者流利通顺,迎来了台下一阵又一阵的掌声。
席将罢,何小姐又将她在报上替梁启超辩护的文章原稿拿来给他看,并说:“这是我代先生笔战起草的英文中译稿,请先生惠存并予指教。”
多年来,除了妻子李氏外,他还没有与一个女子这样接近过。
何惠珍又向梁启超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慕之情,两人可谓都是才子才女的楷模。
但这让梁启超十分为难,梁启超说自己已经有了妻子,况且自己又提倡一夫一妻制,如果自身都难以做到,又怎么去要求他人呢?
何惠珍听了之后非但没有失望,还因为他的这一番话更是加深了对他的好感。
很快有了第二次机会两人在一次宴会上又在一次相遇了,这次何惠珍的表白更是让梁启超的心中泛起了涟漪,这个女孩不在乎这个正妻的位子,只要和他在一起就好。
何姑娘天资过人,且相貌不凡气质高雅,梁启超又怎么能不为所动呢?
梁启超先生对眼前的这个女人是萌生了感情的。
这期间,他陆续写了24首情诗,以记述对何蕙珍的赞美、思念和无奈之情,其中有一首这样写道:
“颇愧年来负盛名,天涯到处有逢迎;识荆说项寻常事,第一知己总让卿。”
梁启超原本就是和妻子相濡以沫、感情很好,梁启超自己曾经说过:结婚以后,常受夫人之策励和帮助。年青时无钱买书,夫人便将陪嫁时的首饰变卖给了丈夫。中年时,屡遇艰险,夫人以大义鼓励他的勇气。
在1900年5月24日的一封家书中,梁启超说自己在檀香山遇到了有个女孩子,他的父亲是保皇会的会员,而她本人见识非常的多,英文水平很高,是个很优秀的女孩子,自己也是非常的欣赏她,这个女孩子向自己表白,自己不知所措,希望妻子可以给他一些建议和想法。
李惠仙读了梁启超的信,给梁启超写了一封回信。
大致的意思是说,夫妻俩不在一个起,没办法照顾好丈夫,有个人在身边照应着也是很好的,但是如果梁启超真的有意向的话,那还是得先告知一下梁父。这让梁启超羞愧万分。
“发乎情、止于礼”,梁启超最终以理智锁住情感,结束了这场苦恋。
后来梁启超的妻子李惠仙去世后,何惠珍又从檀岛赶来,再次找到了梁启超,表达自己想要陪着他的想法,但梁启超仍然婉辞。后《京报》编辑梁秋水还责备梁启超“连一顿饭也不留她吃”。
8
我们常说的“中华民族”这个词的由来,也是梁启超提出来的。
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一文中,第一次使用“民族”一词。
1901年发表《中国史叙论》,首次提出“中国民族”的概念。同年还
1902年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正式使用“中华民族”一词。
1905年在《历史上中国臣族之观察》中,分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得出结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五四运动”之后“中华民族”一词逐渐普及,几乎家喻户晓
9
从1902年开始,认清形势的梁启超,弃“保皇”,以“新民”之说代之。
但是在和同盟会的斗争愈演愈烈。
特别是《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得国人反清情绪高涨,清朝廷妄图以“君主立宪”为幌子,继续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在复杂的政治激流中,梁启超的思想经历了巨大的转变,君主立宪制完全转变为民主共和制
梁启超给袁世凯的信
1911年11月16日,袁世凯组成“责任内阁 ”,任梁启超为法部次官。为了博得 袁世凯 的信任,梁启超对这位新的当权者大加吹捧。
次年,清帝退位,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梁启超也结束了长达14年的流亡生活,从日本回国。
梁启超的社会声望极高,所以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并且出任司法总长,当时的内阁被称为 “第一流人才内阁”。
没多久,国会就被袁世凯取消了,并且还接受“二十一”条,更过分的是袁世凯复辟帝制,自立为帝。
袁世凯为拉拢梁启超,给了20万银元贿赂,不仅被他严词拒绝,还撰文《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痛斥袁世凯,并且联系自己的学生蔡锷组织讨袁“ 护国军 ”。(戊戌六公子大多也是他的学生)
梁启超的这一系列举动,遭到袁的忌恨;利诱不成,那就武力威胁。
梁启超一家也被迫从天津逃至上海,住处周围有众多特务,随时都有被缉捕暗杀的危险。
而此时的王桂荃依然陪伴着梁启超,主持家务和对外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