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辰五行属性(黄帝内经阴阳五行)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二百六十九。(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故聖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臟。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谷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註之氣。”——《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接前文)我们刚...

十二时辰五行属性(黄帝内经阴阳五行)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二百六十九。(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故聖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臟。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谷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註之氣。”——《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接前文)

我们刚才讲了从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肝、心、脾、肺、肾都通了。地气还跟嗌通,其实嗌就跟肠胃通,所以天、地、风、雷、谷、雨都跟身体五脏肠胃相通了。这段话有一些新的解释,这种解释认为这是与卦象相关的,根据《洛书》来解释风气通于肝,一直到雨气通于肾。

( 今日头条

@中医彭鑫博士

天气指的是乾坤的乾,地气指的是乾坤的坤,天气就是乾,地气就是坤,风气就是巽,雷气就是震,谷气就是艮,雨气就是坎,卦象一共有八个,这里是出现六个,没有什么呢?没有离,没有兑,离位为心,兑位为肺,所以很多人认为是按照《洛书》的八卦的方位。

我们都知道《河图》是什么?《河图》是五行,《洛书》是什么?《洛书》是八卦,这个以后咱们再讲。八卦、九宫是这样来产生。所以就很多人认为按照八卦的配数,它缺了两个,缺了兑,缺了离。如果是按照《洛书》的四正位之说,

心以离象之、肝以震象之、肺以兑象之,肾以坎象之。

所以心属午火也,肝属卯木也,肺属酉金也,肾属子水也。

大家注意,子午卯酉这是指的方位,就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所以说有子午打坐的方法,也有卯酉周天循环的方式,卯酉沐浴,子午和合阴阳,讲的就是道家的这些术语。

中宫戊己属土,脾也,所以后文的《太阴阳明论》里认为

“脾不主时,各十八日寄治也”“当雨气,所以雨气当主坎,而非通坎也。”

通指的是生成的意思。这本书叫做《读素问臆断》,这本书的作者就认为这段话有可能是古人错简给弄乱了,他认为这段话弄得乱七八糟,跟八卦也没对上,跟我们所说的《洛书》五行方位、八卦的方位也没对上,子午卯酉都没对上,这块肯定是错了。但是我看了这段话之后,我倒是觉得挺有意思。乾坎艮震巺离坤兑,是上古的卦象,谁来解释的这个卦象?大家注意,是孔老夫子,在《周易》的《易传》里有专门的介绍,有说卦那部分,我们都知道孔老夫子是春秋时期的人,《黄帝内经》古老还是孔老夫子古老?《黄帝内经》的很多篇章都是在春秋战国之前的,就是先秦的文字。很有可能《黄帝内经》出现的时候,孔老夫子做的《易传》都还没出来,谁对谁错就不一定了,这有可能是更上古的一些认知。

所以在这块咱们先存而不论,我们现在看到的出土文物还太少,尤其是关于上古的医学方面可见的文物没有那么的充沛,所以证伪还证不了,等以后如果是说《黄帝内经》的早期的版本出来,我们再把《易经》的早期版本再找出来,进行一对比就能明白。其实我个人倒认为《读素问臆断》,有可能说的是不对的,不要认为八卦排的方位这么准确,那都是方位配准确了,再配上子、午、卯、酉、十二时辰、二十四节气,然后再配上什么呢?再配上五行、阴阳、升降这套工作是什么时候完成的?

我国的历史文化的概念应该是在宋、元时代完全给成型的。

即使是在唐代也没有弄得这么清楚,起码在文献里没有写得这么明白。《黄帝内经》远早于唐代,比这隋代都早,大多数都是先秦的文字,至少也是汉代的文字,所以在这里咱们就不能说谁对谁错了,不能轻易地说这是《黄帝内经》的文章进行错乱了,不能这么讲。

所以我就讲一讲《洛书》、卦象、方位,让大家理解八卦的由来,我们上古传承的就是伏羲八卦,伏羲是上古的一个人物,这人不得了,以后我们有时间再介绍这些上古传说当中的人,他们的智慧是怎么把它固定到文字当中,传承到现在?这些内容以后有时间跟大家详细分享。还有周公,还有女娲,盘古,这些上古的人物,他们都代表着一定的智慧,他们这些智慧我有时间专门讲一讲,把这些传说理顺清楚了之后,你就非常容易理解中国最传统的核心的内容。

《黄帝内经》里边隐藏了大量的内容,它不是明说的,都是用暗语来表示,甚至是一笔带过,所以说很多人说读《黄帝内经》读了半天都读不明白、没有味道。其实就是大多数目前我们的读者有一定传统文化功底,但是不深,只有文字功底,文化功底很浅,所以说读文字能读明白,但是文化他理解不了,尤其是这些古人的思维理解不了,于是也就读得非常机械。

(未完待续)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二百六十九。(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

彭鑫,

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相关推荐

推荐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