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有恋母情结啊?”
这大概是我这么多年以来听到过的最离谱的问题了——这是我听到这个问题后的第一想法,不过作为一个组织语言能力很差的人,当时的我也只能简短的“怎么可能”这样的否定答复而已。
不过即使这件事以我简单的否定答复结束了,应该作为一个已经翻篇的问题,但这件事的具体情况还是让我忍不住去思考:为什么我会被问到这种问题呢?
我作为一个姓张的人,用的网名姓苏。网名取什么其实都没有关系,但如果涉及到真实存在的姓氏,则会让人忍不住联想,正因为我妈姓苏,我用这个姓氏作为网名的姓氏,引起了一些联想也是正常的,这大概就是我被问到这个问题的原因。
当然,生硬而直接的否定并不能让人信服,不追问可以代表相信了,也可以代表不想较真,毕竟大家都挺忙的,在无意义的事情上较真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不过我还是简单梳理了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网名。
作为一个懒惰但有些小聪明的孩子而言,中学时代应该是最轻松的了,花在学习上的精力基本上与花在如何不写作业上的精力一样多。那时的我作为一个中二少年,除了不爱写作业之外,最喜欢的就是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比如大家都听周杰伦,我就去听曹方。反应在学习上,就是大家都很烦鲁迅,我却很喜欢他。
鲁迅嘛,因为时代背景的原因,拥有很多笔名,我就觉得这个酷毙了,也想弄一个笔名,但想不出自己满意的。直到后来读到一部小说,恐怖题材的,里面提到彼岸花,还有若兰这个名字。也许是受到了什么触动,就选择了“若兰”这个名字,名字选好了,姓就好说了,最简单的就是从家里大人的姓氏中选择了。而且笔名一般都不用自己的姓氏,可选择的自然而然就只有“苏”。笔名定好了——苏若兰,但看起来总显得很娘气,于是我稍作改动,变成了——苏若蓝。
虽然张这个姓氏非常久远,据说黄帝的一个儿子特别善用弓箭,于是以弓长为姓,逼格满满。但如果我们从大众文化的角度来看,“苏”这个姓氏比“张”这个姓氏是存在一些优势的,最直接的就是姓张的人太多了,姓氏过于大众化,就显得比较平庸。让你立刻说出一个姓张的人,那大概率就是“张三”,一个符号化的,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虽然最近几年刑法教授让张三生动起来,但也多是负面的,调侃的意味;而“苏三”,则是活跃在文化作品上的形象,带给人的印象是立体的,生动的。
笔名定下之后,我也没写出什么像样的文章来,倒是赶上当时2G手机大众化,我用这个名字注册了qq号,开始了网上冲浪,主要就是加好友聊天,假装苏若蓝就是我真正的名字,当网友叫我名字时会有一种莫名的快意。直到某年,我和一个聊了很久关系很不错的网友互换了电话号码,当电话那头的“若蓝”传过来之后,我感觉到的不是快意,而是一种很强的尴尬,虽然我当时顶着这种尴尬的感觉和对方聊得挺开心,但挂断电话后我还是在qq上讲明我网名和真名的情况,对方也没有那种被欺骗的愤怒,我们依旧该怎么聊怎么聊。
这件事让我认识到“苏若蓝”可能不适合我,于是就改了一个更普通的网名——苏闲。也正是这个看起来很普通的名字,引出了开头的那个问题。不过话说回来,现在也没有人当面叫过我的网名,不知道在被叫出这个名字的时候,还会不会感到那么尴尬。
我叫苏闲,很高兴认识你,在互联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