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23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4月23日,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数据显示,从成年国民对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0本,高于2019年的4.65本。2020年我国人均电子书阅读量是3.29本,高于2019年的2.84本。另外2020年,有11.6%的成年人年均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比2019年增长了0.5个百分点。有8.5%的人年均阅读10本及以上电子书,比2019年增长了0.9个百分点。
对于未成年人来说,阅读就显得更为重要。有人说,课外阅读就是“魔杖”。它有一种魔力,不显山不露水地赋予孩子不同的能量——凡是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而那些缺少课外阅读的孩子,哪怕是写作业的速度,一般来说都比那些阅读多的孩子慢得多。很多教育学家表示,阅读对孩子的智力和学习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去年,教育部首次向全国中小学生发布阅读指导目录,不少学校也会发布相关的阅读建议。但是记者调查发现:中小学课外必读书能有效完成的学生为数不多,阅读总量低,阅读能力差成普遍现象引发热议。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如何保质保量?
汪梓炫是浙江省安吉县第二初级中学八年级学生,他提到自己从小学到中学,阅读量明显下降。即使在有空余时间的情况下,也会偏向于学科类书籍的阅读。“因为小学相对比较轻松,能有更多时间阅读。而现在,初中阅读时间相对少一点,会把主要精力放在看一些学科类书籍上。”汪梓炫说。
像汪梓炫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浙江省安吉县第二初级中学语文组教学组长卢亦江提到,目前能有效完成中小学课外必读书的孩子确实不多,并且普遍存在阅读总量低、阅读能力差的问题。
“我们初中阶段,一共42本当中有12本的必读书目,这些必读书目完成质量不高。从阅读角度来说,因为目前有检测压力,如果平时作为简单赏析式阅读要求孩子,其可能略微轻松,若带着目的性去阅读,其压力相对会大。”卢亦江说。
浙江省温州市第八高级中学高中语文高级教师谢虎分析了学生阅读不足的原因。“就是目的性太强,太功利化了,其看书就是为了完成老师的要求。第二,缺乏比较好的沉浸式环境。很多家长要求孩子读书,而自己往往在旁边做不到身体力行。”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研制并发布了《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指导目录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其中小学110种、初中100种、高中90种,所列书目分为人文社科、文学、自然科学和艺术四类。江西瑞金小学语文教师詹盼盼说,课外阅读的减少限制了孩子的思维和语言发展。“三到六年级学生开始涉及更深的阅读,阅读理解题更是无从下手,很多字词、感情理解不到位,写作文像记流水账,这都是因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太少。”
城市学生们喜欢看的绘本、注音书籍,在农村小学的读书室里却很少看到,河南省登封市卢店镇卢南小学校长景硕红告诉记者,能匹配孩子年龄段的书籍少之又少。“适合孩子们年龄段、成长特点、心理成长需求的书籍不是很多。过去一些爱心企业也向学校捐书,但是他们不是很了解孩子们的需求,最后虽然书籍在图书室放着,但是孩子们不喜欢借阅。”
记者发现中小学生阅读情况不容乐观,既有社会因素,也有家庭和学校的因素。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十多年的赣州市某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叶晓健表示,学生适当进行课外阅读有助于开拓学生的眼界和认知,要让阅读成为陪伴孩子一生的好习惯。“课外阅读并不是盲目、无序、随意的,我们应该抱着研究、质疑、思考的态度,去认真研读、精读、细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和平时选入的文本进行有效结合和拓展,联系时代、社会背景,做一定的分析和思考。”叶晓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