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甘肃广电-丝路明珠网缺水、盼水、梦水,一代代人在干涸中煎熬、渴盼……治水、管水、兴水,又一代代人在治水路上探索、创新……一部水利史就是一段人民群众用智慧、勇气与水搏斗的历史。而武威的水历史,永远脚注着一个人的名字——刘尔能。永远闪耀的初心张尚梅张兴芳“谷水流,流到潴野头。”被古人称为“谷水”的石羊河,曾经滋润着武威大地近200万儿女。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上世纪50年代,石羊河流域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有水就是绿洲,无水便是沙漠。”新中国成立后,武威拉开了兴修水利的大幕。刘尔能带领武威儿女治水、管水、兴水,把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铭刻在了武威大地,用实际行动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坚守初心、一生为民、永葆本色的生动典范。没有刘尔能不能的本是“芃芃麦苗长,蔼蔼桑叶肥”的季节,却无奈“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半年了,老天不给点雨水,连续的暴晒让地里麦苗蔫怏怏地,叶子卷了、黄了,地里旱得冒烟,裂开了大而深的口子,时任古浪县委农工部部长的刘尔能站在地埂上,砸着胸口一句话说不出来。“吃的救济粮,穿的黄衣裳。”因为缺水,古浪县群众的生活苦不堪言。怎样才能让老百姓填饱肚子?面对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的“三缺”现状,他在心里暗暗发誓:办法总比困难多,没有我刘尔能不“能”的!与这句话如影随形的,是他一生如山的责任。一池碧波,满目山河。位于古浪县的曹家湖水库,是古浪兴建的第一座水库,自修建以来灌溉着3.5万亩农田。1958年4月25日,一声炮响揭开了曹家湖水库建设的序幕。县上成立曹家湖水库工程总指挥部,刘尔能担任项目总指挥,带领7000多名建设者用铁锨、木轮平车、羊角砧、钉齿耙等极为简陋的工具,拉开了一场水库建设大会战。白天红旗展,夜晚灯火明。土豆当主食,风雪不停工。只要刘尔能在的地方,党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就淋漓尽致地体现。工程收尾的时候正是寒冬腊月,到处冰天雪地。为了验收工程,刘尔能让技术员放水实验。他第一个跳下水,站在刺骨的寒水中,全身冻得紫红紫红的,手脚失去知觉。其他领导干部看到总指挥下水,也纷纷效仿。民工看到领导干部身先士卒,个个士气振奋。与老天争水,与时间赛跑;用信心克难,用智慧攻坚。短短一年时间,一座蓄水822万立方米的水库坐落大山深处。这一时期的水利工作,是在全面恢复旧有灌溉渠道的同时,紧密结合抗旱生产,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因地制宜地兴办了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并在废除封建水规制度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管理机构、灌溉体系和规章制度,以适应农村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0年,相继进行古浪县柳条河古丰渠的续建工程;并成立黄羊河灌溉工程处,修建了拦河溢流坝东、西进水闸和排沙闸工程,以及东、西两条干渠和配套建筑物。1951年,河西遇大旱,省委、省政府发出防旱抗旱的号召,省农林厅水利局派出驻武威专区抗旱工作组,全区人民结合抗旱生产,进行疏浚旧渠、土渠改建,达到合理用水、团结用水的新局面。此后,对古浪河、杂木河、金塔河、东大河等诸河流的渠道采取合渠并坝,裁弯取直、缩短输水渠线,减少输水损失等,使灌溉面积得以逐渐恢复。1956年,民勤县开展修建全区第一座洼地水库——西马湖水库,历经两年,到1957年后半年竣工蓄水,冬春蓄水夏季灌田,调剂用水,缓和了石羊河下游民勤缺水受旱的状况。1957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在1957年冬1958年春大规模地兴修农田水利运动》的决定,提出了“以小型为主,中型为辅,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兴修大型工程”的水利建设方针。10月,省、专、县先后作出了贯彻中央决定,大力开展兴修农田水利运动的安排部署。通过动员会、誓师会发动群众,武威掀起了水利建设“大跃进”高潮。这一年在“万水归库”的口号下,水库渠道遍地开花,堤坝电站星罗棋布,当年动工兴建的水库就有曹家湖、金塔河、红崖山、金川峡及一批小型水库,“全民大办水利”的群众运动遍及全区各地……既是指挥员,又是参谋员;既是宣传员,又是战斗员。从古浪走向武威的刘尔能,先后负责修建和维修了曹家湖、大靖峡、西营、南营、黄羊、西大河等水库,修了近万公里的干、支、斗、农渠道,建设了11座水电站,测绘出了五千分之一的武威地区水域规划图。这些水利工程,遍布刘尔能的足迹,且建设质量经得起历史检验,至今没有出现过一例较大的洪涝灾情。尤其是,他督促在南营一干渠沿途修建的七座阶梯式水电站,现在仍然完好运转。“水利工程是百年大计,容不得半点马虎”“说千道万,质量第一”“工程质量责任重于泰山。说白了,此事体大,除非他活腻了,才会偷工减料、玩忽职守”……就水利项目,他说的最多的就是质量。每一块砖都不能丢,每一张表都亲自看,每一个专业术语都清楚,这是他给自己和指挥部成员定的“死规定”。“1977年的一个冬夜,修建毛渠的群众忙碌了一天刚回到家,就听到村里大喇叭突然响起来了。”时任武威南营公社石关大队第七生产队队长的常兴回忆,大喇叭里,大队书记的声音格外急促,通知大伙到公社开会。到了公社,常兴发现刘尔能黑着脸坐在会议室,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空气在一瞬间凝固,大伙战战兢兢地站着,等着刘尔能开口。“同志们,我们修建水库,修建渠道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我们世世代代能够用上水,能够种出庄稼,能够让子孙后代吃饱肚子吗?今年修,明年毁,你们的苦不就白吃了吗?”他继续说:“今天我路过第二分水闸楼子,渠旁边铺设的一块石板没有了,谁偷的?必须三天内找到这块石板,这不是一块石板的问题,而是老百姓的觉悟问题,是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的百年大计问题,今天石板丢了不追究,明天可能就会拆了分水闸的房子。”第二天,石块找到了,偷石块的农民被罚义务管护水渠。这件事后,大家都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水利设施,几十年来,南营干渠再没有发生过破坏水利设施的事件。多年的实践,使刘尔能成了一名优秀的水利工程指挥员,只要他上阵,没有完不成任务的。1958年9月23日,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习仲勋到工地视察,与刘尔能促膝长谈。当了解到指挥部将人拉羊角碾改为牛拉的举措后说,套上牛,解放人,共产党的领导干事情,不但要猛干、苦干,还要干得聪明,干得巧妙。他还说:“刘尔能同志就是我们的土专家。”老百姓听说了这件事,又编上了顺口溜——套上牛来解放人,水利项目门门清。苦干巧干头脑灵,谁也骗不了刘尔能。治穷的根本是治水当年,人们这样说,“六老汉治沙,刘尔能治水”。“身上背的是箱子,肩上扛的是杆子,远看像是要饭的,近看才是测量的”,每次出差回来,刘尔能第一时间不是回家看看,而是赶到施工现场。几十年如一日,状态变成了习惯,而习惯从未改变。于公,这习惯成了奉献!于私,这习惯成了愧疚!一次回家,刘尔能看到桌子上除了面条、馒头,还多了一盘土豆丝炒肉,心里不悦,就教育妻子要勤俭节约,不能铺张浪费。妻子嘴唇哆嗦,泪花在眼睛里打转,半天说不出一句话。大女儿刘桂兰看着妈妈受了委屈,跑过来把妈妈挡在后面怒怼:“今天是妹妹的生日,你忘了吗?”周末、生日、节日……这样的日子,他常常忘记。刘桂兰回忆说:“我们和父亲很少见面,有时候半个月,有时候半年。”1962年,根据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全区的水利工作重点转移到恢复、整修已毁坏的水利工程上面。同时,有计划地开展渠道防渗改建。1963年,刘尔能带领群众开始西营河二干渠和东大河二坝引洪渠的高标准衬砌,并陆续改建了古浪河、西营河渠首工程。同时,刘尔能在金塔河灌区蹲点配合专、县水利局进行农田基本建设配套试验,总结出“四改一建”的管理方法和制度。1965年,永昌灌区试行十万亩样板示范田建设规划,专区组建了“四好”农田建设规划队,拉开了全区大搞以田间渠系配套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序幕,使农田基本建设纳入水利建设的轨道。1970年,“北农”会议提出下苦功夫,大搞农田基本建设,通过改土和兴修水利,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北农”会议精神合乎民意,顺乎民心,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水利建设事业又出现了新局面。在蓄水工程建设上,刘尔能组织完成了金川峡、黄羊河、大靖峡、曹家湖、十八里堡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完成南营水库、西营水库、西大河水库的建设及一批小型水库的建设、加固工程。在渠道工程建设上,以高标准衬砌改建干、支渠为主,着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此外,牧区水利和农村的人畜饮水工程以及并改水工程的建设,有效地改善了人畜饮水条件。1957年5月23日,时任古浪县委农工部长的刘尔能与古浪县委第二任书记张树春及刘会海赴北京参加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1974年,武威县被评为全国渠道建设标兵县。1977年,刘尔能作为甘肃省水利先进代表出席了全国水利先进代表会议。《人民日报》报道了他兴修水利的事迹。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宋平为他题词“刘尔能治水”。他勇担责任、务实创新的治水故事也家喻户晓,被大家传颂——群众这样说——刘尔能,就是能。条田建得平展展,地埂赛过一条线。日子越过越顺眼,全靠有个带头的官。敢教日月换新天凌晨了,书房的灯还一直亮着,老伴把饭菜反复加热……这里的渠要修,那里的地要浇水,水库需要加固,渠旁要补植杨树,这些都在刘尔能的心上。忧之切,因为爱之深;爱之深,所以盼之切。邮局的话务员说,每天早晨6点准时有电话进来,不用看号码,就知道是打给刘县长的。电话的那头,刘尔能准时坐在手摇电话前,等着四大河系汇总表、水情流量分析表的报送。1975年,刘尔能带领干部群众挖机井、修水渠,建水泥桥……一天,在杂木二干渠道建设现场,一名中年妇女嘴里嚼着馍馍,气喘吁吁跑过来。刘尔能见状拉住就问:“你跑什么呀?”妇女回答:“不跑不行呀,听说来了个牛尔能,还是猪尔能,带着我们修二干,跑得慢了都不行。”众人听了哄堂大笑,妇女做梦也想不到,那个穿着黄秋鞋、灰头土脸的人就是刘尔能。“找我爹,去工地。”“找刘县长,去水库!”……一年有80%的时间,他不是在开会研究就是在现场指挥,没有节假日、没有上下班。一次水库除险加固时,因感冒严重,刘尔能晕倒在地,清醒后,他一手高举输液瓶,一手捏住钢筋条,又奔向施工现场……刘尔能的女儿回忆说,那天回来,父亲的裤管沾满了泥巴,从黄帆布球鞋中伸出的双脚发肿,脚指缝里全都溃烂了,脸上、头上到处都是湿疹。刘尔能说:“好多矛盾,说到底是穷,解决穷的根本就是治水。”在沙漠中打井是困难的,大多数路程只能骑骆驼或者靠步行,他带领工作组带上干粮,背上煤油炉,在沙漠里监工,一呆就是几年。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国家确定“南护水源、北治风沙、中建绿洲”建设方针,为生态建设指明了方向。刘尔能带领全区各级水利部门从实践中认识建设速度和工程质量、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的辩证关系,认真贯彻“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的水利方针,对人畜饮水、田间渠系配套、旧井更新改造、渠道衬砌改建、小水电建设、植树造林等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和落实,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那些年,他带领技术员徒步“丈量”武威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道道巷巷,问情于民,绘制了一册民情表、民意图。——那些年,他带领水利人测量设计、挖沟修渠、建站筑坝,问技于水,谱写了一曲水之恋、水之缘。——那些年,他带领老百姓填坑排碱,平田整地、育树造林,问道于天,描绘出一个希望图、一个明天。脚上有多少黄土,心中就有多少情怀。他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做事魄力,他顾大家舍小家的高风亮节,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感天动地。原武威县水电局局长钱洪根说,刘尔能真正把钉钉子精神运用到了具体工作中,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同样,以刘尔能为代表的一代水利人,他们的治水技术和治水智慧也得到了群众称颂——刘尔能,哪里能?麦苗稠来羊成群,增产增收为民生。农民不再饿肚子,功劳归于刘尔能。初心就是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乡村六月热浪滚,麦子金黄杏子肥。微风拂过,麦穗轻摇,香气飘散,醉倒了田里的老农。刘尔能下乡路过,看到麦子长得舒展、粗壮,心情大好,就让司机把车停在路边,径直踏上了田埂。老农弯腰摘下一个麦穗,在双手间揉搓,麦芒徐徐飘落,剩下十几颗或青或黄的麦粒。捏起一粒轻轻一挤,白生生的淀粉混合着露珠儿直往外冒。老农眉开眼笑,将这清甜的乳汁送进刘尔能嘴边:“老乡,你尝,快尝尝,甜!今年又丰收啦,丰收了不能忘刘县长呀。”最能见证刘尔能这一生的,不是荣誉,而是为老百姓留下的财富。他提出“平田种菜”,经过一个冬天的奋战,仅长城公社就增加了近万亩耕地。他提出渠路林田“四配套”,仅凉州区就修水渠3000多公里。他提出节水农业,水的利用率由30%提高到了80%,扭转了武威靠国家救济粮度日的被动局面。河西地区曾经创造了生产甘肃95%的商品粮的奇迹,而武威地区仅仅依靠17亿立方米的水资源,生产了其中70%以上的商品粮。刘尔能说,只有渠修好了,水治好了,林造好了,才能给后人们留下一个天蓝水清的武威。几十年过去,这句话似乎又在耳畔响起:“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形成“国家、集体、个人”一起绿化局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优化“南护水源、中保绿洲、北治风沙”布局,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武威市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发扬和传承“刘尔能治水”精神,以持续发展和大力保护森林资源为重点,突出南部山区水源涵养林和北部沙区防风固沙林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川区农田防护林体系,整个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几十年过去,一条条渠道、一座座水库、一道道林带,一片片农田,这片贫瘠的土地终于迎来了五谷丰登,迎来了山清水秀,迎来了安居乐业。老百姓吃饱肚子了,他家里的生活却并没有改变。小女儿刘小兰说,虽然有一个当县长的父亲,他们的童年却是和玉米面馍馍作伴……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公道正派、光明磊落……他在老百姓心中重千斤。刘尔能先后任古浪县副县长,武威县县长、县委书记,武威地委委员、地区行署副专员等职务。他曾经的同事王正明说,当年选县长,老乡提出来:“如果不选刘尔能,就选‘刘嘎嘎’(武威城区的一名精神病患者)”。是!那个身穿旧棉袄,背的药包包,拄着干树条,日夜农村跑的人不选,再选谁?因为长期驻守工地极为简陋的生活方式,年复一年超负荷的运转,积劳成疾,刘尔能胃切除了多半,身体越来越差,但他一天都没有停歇工作,走到哪里,药煎到哪里。1970年8月,大病初愈的刘尔能又被任命为永昌县西大河水库主任、书记,第二次“主帅”又一座水库建设。早晨白水泡馍,中午白菜干粮,下午酸菜面条。从1973年至1980年,黄羊河水库持续不断地三次大维修,刘尔能把办公室设在工地,把家安在坝边,风餐露宿、披星戴月,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解决建设难题,确保了建设进度、工期和工程质量。经过七年艰苦奋斗、锲而不舍地努力,黄羊河水库彻底解除了隐患,从建设初的200年洪水校核提升到千年一遇的标准。期间,他还经常奔波于其他几个工地。只要身体能动,就会又义无反顾……1994年初冬,刘尔能视力模糊去医院检查,发现头部有块巴掌大的钙化点,才知道是当年修溢洪洞时,被一块石块砸中留下的后遗症。“我们家的饭经常被上访的农民吃了,我们只能饿肚子。”回忆起父亲,二女儿刘梅兰有点埋怨:“廉洁自律到苛刻的地步,农村乡亲们知道我们家孩子多,有的时候悄悄送来一只鸡,或者几斤清油、面粉、一块肉,父亲知道后,马上通知县政府办公室王积才或者寇永卓主任派人拿到县政府食堂,能够物归原主的都通知拿走,实在不知道送礼人的就归县政府食堂。父亲常常告诫我们:‘娃娃们,老百姓的东西决不能拿。吃了锯末要吐松椽哩(积少成多,就会一次性付出代价)!’”刘尔能也觉得对不起家人,常常安慰妻子:“我是丈夫、是父亲,更是一名共产党员,我的使命就是为老百姓服务。”欠身体一台手术,欠父母一次团圆,欠妻子一个告别,欠儿女一个未来……2001年1月1日,刘尔能永远闭上了眼睛,走完了奋斗的一生。他走了,脚穿一双胶鞋,不舍地看着那张还没修好的一张张水库图纸,走向了腾格里大漠,走向了林田水渠,走向了为之奉献了半生的土地……哀乐声声,草木戚戚。棺木里,他枕着一本三寸厚的、书页翻卷了的《毛主席语录》,棺木旁,是自发送葬的1千多群众。当老百姓看到那整齐的水渠、茂密的林带、满仓的粮食,都情不自禁地说——刘尔能,有多能?南护水源满目青,北防沙漠树成林。中保绿洲歌声飞,功在当代刘尔能。>>>后记刘尔能走了,他的精神永存。党的十八大以来,武威儿女赓续着他无私奉献、一丝不苟、吃苦耐劳的精神,践行着“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新时代武威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创了水利建设新纪元。全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武威市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武威市节约用水条例》颁布实施;加快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建成景电二期向民勤调水渠延伸工程、古浪县生态移民暨扶贫开发黄花滩项目水利骨干工程、黄花滩调蓄供水工程、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小康供水工程、红崖山水库加高扩建工程、石门河调蓄引水工程等。全市建成水库22座,累计建成溏坝74座,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到184.1千公顷,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达到864个;自2010年以来民勤蔡旗断面过水量连续12年稳定实现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约束性目标。干涸51年的青土湖水域面积达26.7平方公里,旱区湿地达106平方公里,地下水位由治理初的4.02米上升到2.91米。全市林草地面积达到2764.14万亩,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56.96%;石羊河成功创建为全省唯一的全国示范河湖,入选为全国18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为全国内陆河干旱缺水区河湖管理保护及河湖长制工作提供了珍贵样板。全市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3%。2020年粮食产量103.38万吨,全市农业增加值连续7年稳居全省第1位。如今的武威,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大关,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大幅改善,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正朝着打造生态美、产业优、文化兴、百姓富的幸福美好新武威高歌猛进。这一切,足以告慰几十年来为武威水利建设事业奉献一生的“刘尔能”们!来源:武威市新闻传媒集团编辑:钟姊姣责编:王红岩主编:李亚军本文来自【甘肃广电-丝路明珠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ID:jrtt
梦到湖和好多水(梦到湖和好多水和鱼)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