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6日,36名新冠肺炎患者出院,来到大连康复中心——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在这里继续进行14天的隔离医学观察和康复治疗后,即将回归正常生活。然而就在同一天,大连康复中心医疗保障组副组长、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沙琳却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他生命的刻度,永远定格在了47岁。连续14天坚守在抗疫一线,日夜奋战,全力协调筹集医疗设备、防疫物资及药品耗材等医疗救治物资,沙琳终因过度劳累,导致心源性猝死。他留下手机里每天近200条的通话和微信沟通记录,留下笔记本中密密麻麻的工作要点和思路,留下院区内忙碌奔走的足迹……11月3日大连发生新冠肺炎疫情。11月15日经国家专家组论证,大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总指挥部决定征用筹建中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作为“大连康复中心”,承担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后隔离医学观察和康复治疗的重要任务。11月18日大连康复中心正式启用。11月19日大连康复中心顺利接收第一批康复人员。被紧急征用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正处于筹建阶段,病房虽然达到入住条件,但相关医疗救治设备、防疫物资及医用耗材等都需要从零开始准备。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作为大连康复中心医疗保障组副组长,沙琳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短短3天就紧急筹集医疗设备及防疫物资200余种,并带领分管部门同志短时间内迅速建立起物资管理流程、制度,为康复中心顺利启用和医疗救治保障付出巨大心血、汗水和智慧。把如山的责任扛在肩头,以生命践行使命,以大爱诠释医者仁心。沙琳同志用一名共产党员的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用宝贵的生命捍卫了百姓平安,诠释了新时代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和奉献牺牲精神。▲沙琳同志终于配齐一个病区的物资他高兴得不得了“我记得非常清楚,11月13日,那是个周六的中午,我们正吃饭的时候,他突然接到医院打来的电话,说因为新冠疫情,有可能要启用附属三院承担部分任务,需要他立刻开始准备。沙琳扔下饭碗,拿起外套就跑出去了。随后的日子,他越来越忙。”沙琳妻子郭然回忆说。11月15日,经国家专家组论证,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被紧急征用,作为大连康复中心收治新冠康复期人员,要以最快的速度启动。“自此我就没怎么在家见到他这个人。早上天蒙蒙亮就出发,晚上我都不知道他几点回来,想等他,给他热点饭菜,但常常我都迷糊好几次了,醒来看他还没回家。即便回到家,也是电话、微信不断。对此我曾不大理解,问他这么工作不是要累坏的节奏吗?他说:‘疫情当前,作为党员我必须冲在前面。而且我是普兰店人,我想为家乡多做点有意义的工作。’”妻子郭然说。郭然是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的一名医生,与沙琳是大学同学,自毕业就在大连工作。“我知道,一个病房从无到有,需要多少医疗设备、物资。疫情当前,临床需要的大小物件要马上配备安装,现订货都来不及。沙琳绞尽脑汁,想尽办法,与不同部门协调。只言片语中,我能够感受到他担负的重压和焦心劳神,但他仍然全力以赴,一心想把所有工作都做到最好。”郭然回忆,每当解决了一些较大的问题,沙琳回家就能高兴地夸自己两句,否则就坐在角落里,眉头紧锁、冥思苦想,一会儿拿笔写写,一会儿拨个电话。“这时我们都不忍打扰他。他忙得连问候母亲的电话都顾不上打,以至于婆婆悄悄问我,沙琳最近有什么不舒服吗?我还向老母亲保证:‘他身体没问题,就是最近工作太忙啦,放心吧!’”11月17号,他回来很晚,疲惫中透着兴奋地告诉我,‘今天终于配齐了一个病区的医疗物资,可以收患者啦!’那天晚上他高兴得不得了,还掏出手机给我看,一天就在病房楼里走了两万一千步。11月25日,是沙琳近20天回家最早的一天。郭然回忆,“他晚上7点多到家,可刚进门电话就响了,他鞋都没来得及换就拿起电话,站在家门口的地垫上讲了一个多小时,然后坐在沙发上闭了会儿眼睛,说‘我太累了’,我让他早点睡。他在沙发上眯了一会儿,又起来,说:‘不能睡,还有事儿没处理完,明早还要开紧急会议。’工作到晚上10点多,他说实在坚持不住了。当时女儿学习完到客厅,他摸着女儿的手说,‘爸爸这阵子实在太忙了,有日子没和你好好说话了。’两人挤在沙发上,说了一会儿悄悄话。随后也没洗漱,倒在床上就睡了。”这是沙琳这些天来,唯一一次与家人好好说了几句话。11月26日7时,沙琳走出家门,谁承想,再也没回来……他走了殉职在疫情防控前线的岗位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医学装备部部长康海荣与沙琳在工作中接触较多,“26号上午,我们开了一上午会,明确各项任务。中午的时候,我和沙院长还最后敲定了一下应急物资采购的事情。中午分开后,我去接收捐赠来的防疫物资,然后下午就一直没见到他人。我们几拨人打电话找他,都没联系上。”下午5时,附属第三医院的司机许兴隆在停车场沙琳的车里找到了人。“我打开副驾驶车门,看到他侧躺在驾驶座上,怎么呼叫都没反应,手机掉在一旁的副驾驶座位上。”也许是因为太累了,他只是想在车里稍微休息一会儿,却再也没有醒过来。随后10个多小时的抢救没有让奇迹出现,11月27日凌晨3时50分,沙琳还是走了。从零开始配备一个标准化病区需要筹集多种物资,翻看物资清单,一行一列,每一项名称、每一个阿拉伯数字都凝结着沙琳的心血。一个标准化病区,需要的标准化医疗设备及物资64种之多,大到除颤仪、呼吸机、心电图机,小到输液贴、纱布、胶布、棉签等等。而要接收新冠康复人员,还需要配备标准化防护物资,防护服、防护面屏、隔离鞋套、N95口罩等15种防疫物资,这些都是防护级别高的耗材,且需要持续补充。“从决定征用到康复中心开始启用,我们几乎每天都是全力以赴,连轴转,精神高度紧张,压力非常大。附属三院正处于筹建阶段,虽然已达到入住条件,但病房里还什么都没有,这对负责这项工作的沙琳是巨大的挑战。”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三院副院长唐开说。▲沙琳(右)与同事筹备大连康复中心建设时间紧迫、任务艰巨,物资筹备工作困难重重。康海荣说:“干我们这个工作,需要大局观、责任心、遵纪守法,还得细致耐心、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沙院长经常跟我们说,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一定要想办法解决,哪怕受点委屈,但底线是要守规矩。”“必须按规矩办事”,这是沙琳经常挂在口头上的话。他是个原则性很强的人,在协助大连市国房公司开展医疗设备采购过程中,要求每一步骤都公开透明,并请附属一院、二院的相关专家进行详细论证。在殉职的前一天,他还主动到医院纪检工作部,表示会严格遵守财务部门制定的出入库管理规定,全力做好救治设备、防疫物资及医用耗材的管理,为附属第三医院正式运营后的相关管理工作打好基础。沙琳对团队的工作人员说,病毒不会休息,疫情不会给我们喘息的机会,每一分钟都是我们需要争取的宝贵时间。他身先士卒,始终坚守在一线,经常通宵达旦连续作战。向其他医院借调、向政府申请、寻求社会捐助、紧急采购……沙琳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带领团队,在短短3天时间内紧急筹集医疗设备及防疫物资200余种,并带领分管部门同志短时间内迅速建立起物资管理流程、制度。到11月26日,大连康复中心开放4个病区,接收了135名新冠出院康复人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十分自豪11月29日5时30分,沙琳遗体告别仪式在大连市殡仪馆举行。一件叠得整整齐齐、别着党员徽章的白大褂放在他的身旁,陪他走完最后一程。“我这几天收拾他的衣服,好几件衣服上都别着党员徽章。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十分自豪。”妻子郭然说。▲沙琳组织开展支部组织生活会工作23年,入党17年,沙琳曾担任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门诊党总支书记、放射科党支部书记,同时还兼任大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副院长、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副主任等多个职务,一直躬耕在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一线。他为人诚恳、谦逊、和蔼,医德医风高尚,业务能力出众,对待患者至真至情,对待同事关心关爱,对每一项工作都倾情投入、默默奉献,奋斗至生命最后一刻。但是翻阅沙琳的档案,却鲜有荣誉称号。谈及原因,与他搭档了5年多的原放射科党支部副书记杨俊武说,面对困难、问题的时候,沙琳都是冲锋在前,但是面对荣誉和奖励,他却是往后退。评选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每次大家推荐他,他都表示要把机会让给年轻党员。“他总推说‘下一次、下一次’,我们也以为还有很多机会,但没想到,已经永远没有下一次了。”沙琳就是这样一个人,低调务实,淡泊名利,以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和优良作风。▲2020年1月27日,沙琳所在放射科党支部党员签署抗疫请战书共产党员为党的事业而奋斗,不怕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念,为的就是一种理想。杨俊武说,沙琳几乎没有错过任何一次党组织的活动,总是在繁重的工作中,尽量挤出一些时间,留给支部的各项活动。“有时候工作实在太忙了,他就会在午休时或者下班后的时间约我谈支部工作。”自担任附属三院副院长以来,沙琳每天奔波的路程又变长了,时间也变得更紧张,但是他从未说过一句苦和累,始终以最阳光、最积极的态度面对一切困难。“我们常常劝他要注意身体,他总是乐呵呵地说‘没事没事’。他就是这么一个热乎乎的人,从来没有畏难情绪,永远那么阳光、乐观。他对党的忠诚和热爱是发自肺腑、嵌入灵魂的。”杨俊武说。无论职务怎么变他的医者天职没有变择一事终一生,爱一行专一行。无论职务怎么变,医者天职没有变。沙琳是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资深医学影像学专家,在影像诊断方面有很高的建树。杨俊武与沙琳共事20多年,他说,从年轻时起,沙琳就一直坚持把疑难杂症病例都存到自己的电脑里,然后随访、回访,非常钻研。他兼任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副主任,积极组织开展放射科各项新技术,解决临床实际困难,满足医治工作需求。他在疑难危重病例多学科会诊中,业务能力强,敢于直面挑战,勇于担当责任,为疾病最终确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意见。沙琳的专业方向侧重神经系统影像诊断,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有很多的临床业务交流。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二科主任林永忠说,除了脑血栓、脑出血、脑炎等常见疾病,神经内科还经常遇到疑难罕见的病症,需要通过核磁共振的影像帮助诊断。沙琳对神经内科业务提升作出了很大贡献。自医院启动核磁共振神经系统检查以来,针对一些新的序列的解读和临床应用,他多次到科室为临床医生答疑解惑,并帮助神经内科医生利用核磁共振新技术开展临床科研工作,多个神经内科医生在他的指导下中标省市级课题。沙琳对影像工作倾注了满腔热血和深深的热爱,每当临床上遇到疑难病例,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医生都喜欢找他解决“问题”,他都不厌其烦,主动靠前,认真查阅文献,真真切切帮助临床医生解决“大问题”,也为广大患者解决了“难诊断”问题。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魏明海表示:老沙是我们的医学影像顾问,无论是工作时间还是休息时间,只要是医疗上的事,他每次都是身体力行,不但看片子,还要反馈验证临床结果,证实影像诊断。脑科手术影像,让老沙看看我才更放心。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开始,沙琳即作为救治专家成员参与发热患者的会诊排查工作。他主要负责影像诊断,专业水平高,一旦有病人信息上传,立刻就能给出专业规范的诊断意见,在筑牢疫情防控的第一关口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11月27日,这一次的专家组会诊,沙琳却缺席了。浇树浇根他的教育有温度浇树浇根,育人更要育心。在沙琳身上,充分体现了一名教育工作者以德施教的仁爱之心和至善至美的师者大爱。沙琳自2010年被聘为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以来,培育出20位优秀的放射科人才。11年来,他把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给予学业上的指导和生活上的帮助。在学生眼中,沙琳治学严谨又谦和亲切,态度真诚又善于引导。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医生李雨师曾是沙琳的学生,她说:“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科室每天早会诊时,会安排研究生进行疑难特殊病例的汇报,由学生先对病例相关影像学图像进行展示、描述、初步分析,再由各位教授给出更进一步的影像诊断及点评。沙老师每次早会诊时总会先一针见血地指出诊断关键要点,再补充出该病例的其他相关鉴别诊断,为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引导大家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进行更深一层的学习。沙老师每次精彩发言后,大家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甚至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鼓掌。”吕建波是大连医科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的研三学生,沙琳是她的导师。回忆起沙琳老师,她几度声音哽咽。在吕建波眼中,沙老师像老师又像父亲,是良师更是益友,专业方面非常强,又很为学生着想。“沙老师是个很善良、很温暖的人,三年来,他一次都没跟我们发过火。他到附属三院工作后,特别忙,可是下班回来还经常来二院指导我们。”“有个周一的上午,我跟随沙老师出专家诊,那天的患者特别多。那天,沙老师的手机也一直在不停地振动,可能外面也有很急的事情在找他。但是沙老师完全没有被电话影响,认真解答患者每一个问题,在他心里,患者的事就是此时最重要的事情。虽然在当时的我看来,有些患者的问题过于刁钻,整个专家诊结束,真是身心疲惫。沙老师看我有疑惑,情绪不太对,对我说:‘小吕啊,在临床工作中,永远不要让情绪左右自己的判断,更不能将你的烦恼情绪带到患者面前。患者们来医院一定是焦虑不安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专业去帮助他们,用咱们的耐心和爱心去安抚他们。’”吕建波回忆道。让吕建波最为意难平的是沙琳生前与她打的最后一通电话。11月25日那天晚上,吕建波因为论文的事情非常焦虑,便给沙琳发了一条微信。“沙老师看到后立刻给我回了电话过来,他说,‘小吕,最近遇到什么麻烦了,你说,老师听着。’尽管他很疲惫,但是看到我遇到了困难,还是关切地安抚我的情绪。我现在很后悔,当时为什么没有提醒老师要好好休息、保重自己呢?最后一通电话,还是我在麻烦他。”为夫为父为子他永远是家人的骄傲在工作上恪尽职守、勇挑重担、迎难而上,沙琳忙起来就进入“工作狂”状态。2019年,孩子中考后,沙琳把家搬到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附近,就为了离工作单位近些,能够随叫随到。但工作上全情投入不代表生活寡淡无趣。沙琳热爱运动,他平时工作忙没有时间锻炼,每周末如果没有特殊安排,一般都和朋友打打羽毛球,一次2小时,运动到大汗淋漓是他最放松的时候。在沙琳的家中,一双明黄色的球鞋就放在球包上,“上一双穿烂了,这是才买的,还没来得及穿上呢。”妻子郭然说。走进沙琳的家中,进门一入眼是一个茶台,摆着各种茶具。家里还有一个小房间,放着一排博古架,上面全是各种茶壶。“这些全是他这些年四处收集的。闲着的时候,他就一个一个地擦,拍照。这小松鼠茶宠,买了两个,一个用茶养着,一个不养,自己天天看对照。还让我一起欣赏,‘你看这个养着的小松鼠的毛,是不是更亮了’。”郭然说,沙琳生活中非常有情趣,喜欢邀请朋友到家里来喝茶,也愿意带家人去体验一些偶然间发现的小馆子。但是随着疫情到来,康复中心的启动,他在家的时间越来越少,话也越来越少。在郭然的手机里,存着很多一家三口的日常照片,每一张都笑得眼眉弯弯。回忆起过去珍贵幸福的欢聚时光,仍处于悲痛中的郭然,这么多天来难得露出了含泪的笑容。有一张照片上,沙琳躺在地上,女儿正往他脸上抹面膜。“涂面膜、抹唇膏,他爸随她摆弄,女儿开心得不得了。”他把我们照顾得太好了,我们都习惯了。在附属二院工作的时候,婆婆那段时间在家里住,他每天中午、晚上回来给老母亲做饭。平常,他还是我们家里的气氛调节者。沙琳的母亲已经75岁了,两年前老伴去世,如今又白发人送黑发人,老人家的天“塌”了。从知道儿子去世的那刻起,母亲就不停地念叨儿子,一遍一遍地回忆着儿子从小到大的各种事。“他上面两个姐姐,他老小,从小被全家人宠着,但他从小就懂事儿,从来不和大人顶嘴,说什么都笑眯眯点头。”“他打小学习就好,一直名列前茅,一到期末就戴一排小红花回家。”“他乐于助人,去同学家玩,一看同学家穷,直接把穿的衣服脱下来留给人家,光着膀子回来的……”又孝顺又周全,沙琳将全家人照顾得细致入微。爸妈爱吃什么他时刻惦记着,两位老人家的穿戴一大半都是他买的。自父亲去世之后,沙琳更是成了顶梁柱,家里的什么重要抉择都是他做决定,家里其他人也都愿意听他安排。11月6日,沙琳回家探望过母亲,给老人带了水果、鸡蛋、点心,连吃的药都给分装好了,药盒上都标着剂量、用法,写得清清楚楚。“沙琳每周至少给我打一个电话,每次我都会在台历上做上记号,也记上他跟我叮嘱的话。最近十几天没打电话,我特别闹心,拿起电话想打给他,又怕他开会影响他的工作,又怕他开车出危险。女儿最近给我换了个新冰箱,我想把这个很开心的消息告诉他,可思虑半天,又把电话放下了,连续好多天我这心里就是不安。”母亲说,“我总寻思等他不忙的时候再打,哪怕说一句话听听声音也好,结果现在永远也听不见了……”说到这些,老人泣不成声。爸爸,我和妈妈到家了,你放心吧。我会尽我所能照顾好妈妈”“我永远爱你。你永远是我的骄傲。▲女儿给沙琳的微信留言这是11月27日凌晨5时11分,从殡仪馆回来后,沙琳的女儿给父亲的微信留言。虽然明知道父亲再也看不到留言,自己再也收不到父亲的回复,她还是给父亲的手机发出了这段留言,这是孩子对父亲最后的爱的告白与承诺。父亲离世,17岁的女儿仿佛一夜长大,开始为母亲遮风挡雨。当医生20多年,郭然本以为自己已经看淡生死,但当挚爱的丈夫突然离世,猝不及防的她感觉世界崩塌了。“沙琳刚走的时候,头一天,我脑子里是空的,喝口水都咽不下去,吃饭喝水都是朋友一口一口地喂。孩子跟我说,妈妈,你学我,大口吃饭,你向我学习。这些天,她比我坚强,一直在安慰我。”郭然说,“这几天,我和女儿也达成了共识。她爸爸活着的时候很开心,工作虽然累,但是他特别热爱;生活也很滋润,朋友也很多。他走的时候表情很安详,没有遭一点罪。我和女儿约好了,会把伤痛和怀念放在心底。”翻看沙琳的微信朋友圈,时空倒转,最后的一条是11月24日,他转发了一条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援助庄河的医护人员返程的视频,并配文:“闻道凯旋乘骑入,看君走马见芳菲。”11月25日国家及省工作组(专家组)离连,大连疫情防控已进入收尾阶段。大连多个地区调整为低风险地区。12月4日大连全域调整为低风险地区。孩子们也将重新返回校园。所有的努力、所有的辛苦,都是为了换回这久违的平和与岁月的静好。斯人已去,英名长留。当我们全城欢庆,手持一份满意的战“疫”成绩单时,沙琳已经不能与我们同欢畅。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历史会记住每一朵翻腾的浪花。沙琳,他将这份不懈追求和赤胆忠心,作为特别的记忆和激励,留给了我们,让我们去延续、去发扬。来源:大连发布微信公众号
梦到活着的父亲去世是啥预兆(梦到活着的母亲去世是啥预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