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古观象台看日出探究二十四节气由来
今年的11月7日是农历立冬节气这一天的天气晴好是观测日出的好机会山人作为一位中国古文化的热爱者如期来到了陶寺的古观象台遗址想观看日出感受探究中华古文化天文历法的奇妙渊源
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古观象台遗址
陶寺古观象台遗址的地理位置是
北纬3552东经11129海拔约570米
理论上立冬日的日出时间是早上7点02分但由于山的遮挡实际上在古观象台遗址能够看到的日出时间是在7点27分左右
建于4000多年前的陶寺古观象台遗址用于天象观测的柱缝系列为13个夯土柱12道缝呈半圆形排列半径105米弧长195米这12道缝分别对着崇峰塔儿山的某处山头或山脊其中主峰塔儿山在东5号缝内在陶寺古观象台从观测点通过土柱狭缝观测塔尔山日出方位第2个狭缝从右向左数起看到日出为冬至日第12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夏至日第7个狭缝看到日出为春秋分
陶寺古观象台遗址平面示意图
陶寺古观象台简介
正是由于陶寺古观象台遗址是4000多年前帝尧时代建造的当时的节气规制与现在通行的25节气不同所以现在陶寺古观象台遗址的观测结果是无法和现在的24节气一一吻合的通过山人多次实际观测感觉能够准确吻合的节气是二至和二分四个节气即夏至冬至春分秋分
提起二十四节气来中国人无人不知但是要问起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和历史来大概就没有多少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了二十四节气源于物候历即根据自然现象的季节变化划分时间确定农时这种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种农耕历法华夏民族是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而农耕生活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中国的天文历法与节气规制的建立发展和演变是与社会发展情况和人们对自然的认知进步相适应的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其中的缘由了
不同季节的物候是不同的夏至时节
不同季节的物候是不同的立冬时节
中国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被世界气象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还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广受关注
节气是古人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由于其是通过长期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总结出的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因此被称为太阳历大约从夏朝开始我国劳动人民就遵循节气从事生产活动所以农历又被称为夏历那么节气究竟形成于何时认真阅读研究相关史料从中可以发现节气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炎帝时代
上古时代天人合一部落首领的首要职责就是仰观俯察授民时历并以此为中心进行祭祀和管理礼制其次才是开疆拓土有了认识天文教民稼穑的本领才能为先民所敬重和拥戴从而担任领袖史载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天文学发展的萌芽状态那时人们注意到太阳升落月亮圆缺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时间和方向的概念燧人氏时代已经确认天北极创河图洛书星象历伏羲氏时代发明了八卦并创立了天道观测系统到了炎帝时代发明了太阳历发现了太阳黑子并发明了荧惑历火星历等促使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和发展
炎帝发明太阳历已被考古界证实1972年河南伊川土门遗址出土了神农氏太阳历陶缸历图整体作双踆乌载日像一个大圆里面画了五只眼睛据史学家王大有先生考证这个图就代表了二十四节气古代概念一幅简单的图画就概括出复杂的节气祖先的聪明才智令人叹服
古代人们立木为竿以日影长度测定方位时间节气并以此观测恒星的周期早期先民也是靠这种日晷划分出了季节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如此看来节气的发明最少有6000年了
后来尚书尧典上所说的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其中有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等记载相当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周礼中有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时之叙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明确提出了冬至和夏至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中出现了日夜分春分和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始雨水小暑至霜始降等称呼到了西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邓平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为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淮南子天文训则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天气与物候的对应这就是现在我们仍然熟悉并实行的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行摄天下静远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