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中国新闻周刊作者赵越近日,云南省长喊话,昆明要“从感觉良好中惊醒起来”。起因是2021年,昆明GDP实际增速为3.7%。这样的成绩,对于近年来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昆明而言,实属意外。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予波日前在云南两会上指出,去年昆明市在滇池沿岸违规违建问题整治、配合办好COP15第一阶段会议等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但在抓发展、谋发展、促发展上有差距,“昆明要认清问题、认清差距、认清短板,从感觉良好中惊醒起来,从安于现状中振作起来,从争先恐后中行动起来”。为何去年昆明GDP增速突然放缓?春城昆明,未来又该如何最大程度上发挥潜力,全力“回春”?旅游业,从亮点到软肋高速增长的旅游业,一度为昆明经济增长贡献良多。“2021年造成昆明GDP增速趋缓的直接原因之一,是疫情影响下低迷的旅游业,难以对经济形成强力支撑。”赛迪城市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潇潇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从昆明旅游业总收入看,2017年为1608.66亿元,同比增长49.85%;2018年为2180.08亿元,同比增长35.52%;2019年为2733.61亿元,同比增长25.39%。然而,在新冠疫情之下,作为曾经最亮眼产业之一的旅游业,反而成了昆明的软肋。“这两年旅游业太难了,我身边一半的同行都改行了,很多导游都是零星带团,主业更像是兼职。”昆明旅游从业者张欢欢直言。从2020年春节假期开始,昆明旅游业就感受到了阵阵寒意。整个2020年,昆明旅游收入1900.5745亿元,仅为2019年的69.53%。到2021年上半年,随着全国疫情趋缓,昆明的旅游业开始复苏。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昆明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001.36亿元,国内游客接待数量较去年同期有了大幅提升,尽管国外游客依然寥寥。然而,好景不长。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各地散发疫情,昆明旅游业再度遭受冲击。有记者在去年9月探访昆明旅游市场发现,临近十一黄金周,昆明旅游市场几乎处于休眠状态,几家老牌旅行社已关门停业,正常营业的旅行社也暂停了所有的跨省旅游。“这两年收入大降,完全不敢消费。”张欢欢说,身边在昆明从事旅游业及上下游产业的熟人、朋友,情况大体相当。不过,不少昆明的旅游从业者都相信,2022年国内旅游市场应该会比去年好,再过两三年,国外市场也将逐渐恢复。第三产业支撑的城市不少业内专家认为,2021年昆明GDP增速在省会城市中垫底的原因,最直接的是房地产投资下行。2021年,昆明房地产投资增速为-5.1%。克尔瑞数据显示,2021年昆明商品房供应较2020年全年下降36%;成交量较2020年全年下降22%。2021年下半年,昆明楼盘几乎集体降价促销。2021年10月时达到全年最低点,住宅均价为13315元/平方米。某知名房企昆明区域营销负责人透露,受滇池环保整治影响,2021年上半年环滇楼市供需均跌至谷底。房地产市场的萧条很快传导到了土拍市场。昆明市财政局数据显示,2021年昆明市土地供应仅达到计划的34%,实际出让中多个地块流拍或中止出让。2021全年,主城五区的土地出让面积比2020年锐减85%;土地出让金下降到最近5年来的最低值,为418.1亿元,同比下降38.5%。自2016年起昆明开始加大土地供应量,2019年昆明土地成交量创下历史最高。2021年的迅速回落,让整个昆明房地产市场始料未及。“昆明地产回调期基本结束,不具有持续下行空间。受益于昆明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和丰沛的文旅资源,后期依然看好昆明地产市场。”易居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严跃进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值得注意的是,同属第三产业的旅游业以及房地产之所以对昆明区域经济影响如此之大,与昆明现有的经济结构密不可分。2021年6月昆明公布的《2020年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昆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为4.6:31.2:64.2。与国内大多数省会城市相比,昆明的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低,第三产业比重偏高。张潇潇直言,昆明经济结构中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实体经济偏弱、产业结构失衡、内生发展动力严重不足。长期以来,昆明市经济发展依托房地产业和旅游业支撑明显,但近两年优势不复从前。他说,昆明市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发展“积疾已久”,长期处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慢,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有力支撑的局面,难以为经济发展有效“造血”。数据显示,2021年昆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比全国低2.6个百分点,比同为西部省会的成都低4.4个百分点。云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段钢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昆明市除了传统的烟草和新兴的石油炼化产业之外,没有一个产业达到千亿规模,缺乏大项目、大投资、大产业的带动,是制约昆明市发展的重要瓶颈。“桥头堡”与通道经济增强经济的韧性,成为摆在昆明眼前重要的议题。段钢认为,昆明要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一方面要加大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打造几条千亿规模产业链,壮大实体经济总体规模;另一方面,要发挥地缘优势和要素支撑,着力发展通道经济。众所周知,独特的地理位置,让昆明有做通道经济的独特禀赋。“2020年全国外贸依存度是31.7%,但昆明的外贸依存度仅为16.4%,这意味着昆明外贸潜力巨大。”云南国际贸易学会商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希宁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事实上,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至今的二十余年,可谓中国城市外贸发展的黄金时间,增长的“佼佼者”几乎都来自内陆。数据显示,过去20年,郑州外贸实现92.3倍(以美元计)的增长,紧随其后的重庆、成都两座西部“双子星”,外贸规模分别实现67.6、67.3倍的强劲增长。此外,同属内陆城市的西安和长沙,也分别以增长40.1、26.1倍紧随其后。周希宁说,云南特别是昆明,开放更多面向越南、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南亚国家,是典型的内陆开放。沿海的开放是大进大出的开放,依靠码头集装箱货物大进大出,但是沿边地区的开放,受限于交通运输方式。以往,云南的陆路开放,更多依赖于公路运输,而公路运输受制于运输成本和运输时间,这也成为制约沿边开放最核心的问题。最近,事情出现重大转机。2021年12月3日,连接昆明和万象的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我们做过成本测算,中老铁路开通后,从湖南、广东乃至陕西等省份,通过中老铁路面向东南亚的运输,无论运输成本还是运输时间,与海运相比都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周希宁说。多年来,昆明和南宁都定位为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国家中心城市。此前,南宁凭借“西部唯一出海口”优势,在陆海新通道规划中力压昆明一头。而如今随着中老铁路通车以及建设中的中泰铁路,昆明再次与南宁站在同一起跑线。段钢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中老铁路开通之后,昆明要充分借鉴重庆“渝新欧”的发展经验。2011年,“渝新欧”铁路开通,改写了中国西部地区外贸企业出口欧洲的货运方式,重庆在笔记本制造基础上,发展起“芯屏器核网、云联数算用”全产业链数字经济,累计引进外资超千亿美元、落户世界500强企业超300家,成为西部内陆开放范本。“昆明一方面要探索‘物流+贸易+产业’的运行模式,建立境内段运输补贴机制,吸引跨国物流巨头和供应链整合供应商,削减货运成本;另一方面要抓住全球产业再分工、RCEP等多边区域合作机遇,建立‘中老铁路+自贸区(昆明片区)+滇中新区’的协同推进机制,出台发展外向型产业引导政策。”段钢如是分析。不少学者还认为,中老铁路修建成功仅仅是第一步,未来在铁路交通方面,昆明还有很大探索空间。周希宁分析,对外加快推进泛亚铁路、沿边公路、国际航线、国际航道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形成连通中缅、中越、中老泰、孟中印缅的“四出境”物流通道体系,这对昆明意义重大。“中缅铁路如果能开通,时代意义会更加的明显,因为它真正绕过了马六甲海峡。”周希宁说。发掘“绿色”产业除了对通道经济的关注,不少专家认为,昆明未来,需要在新产业、大的产业集群方面下功夫。目前,综合昆明的地理、气候、环境优势,相关优势产业已经隐现。在段钢看来,昆明具有绿色资源和绿色能源双重优势。他认为,云南拥有绿色资源大省的优势,昆明可以借此大力发展生物经济。周希宁也认为,昆明非常有潜力发展大健康产业。他分析,昆明气候四季如春,具备发展康养项目的条件,可以契合我国以及周边国家巨大的康养需求。“如果打好大健康产业这张牌,对未来昆明经济增长会形成强有力的引领力。”周希宁说。具体操作层面,医药与康养的结合,非常重要。段钢认为,当前全球和国内市场化学制药仍然占据主导,但生物技术药持续发力、基因治疗独角兽企业异军突起,中药临床应用大幅减少,基于上述趋势判断,有必要适时调整昆明的生物医药发展重心。“一方面着力引进抗体药物和高质量仿制药研发团队和生产企业落户云南,打造非‘资源依赖’的生物技术药和仿制药产业集群。另一方面,通过‘旅游+大健康’培育新业态,迅速做大健康产品产业规模,让昆明的康养城市品牌更加名副其实。”段钢说。值得注意的是,绿色能源目前已经成为昆明重要的优势。截至2021年底,云南绿色能源装机突破9500万千瓦。张潇潇说,昆明生态环境良好,未来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逐步推进下,昆明可着力在发展“双碳”产业、争取建设碳排放交易试点、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方面挖掘潜力,推进生态价值加快转换为发展价值。而相关产业潜力已经充分显现。比如同属西南地区的贵阳,“无中生有”发展起来的大数据产业,其2021年增幅高达107.2%,占其GDP比重达到40%。段钢分析,相较贵阳市,昆明的发展基础和条件更优。下一步,昆明市应深入研究新能源、新基建、新IT,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世界五百强企业、行业头部企业、科技先导企业,打造基于应用的数据中心(IDC)产业链。但未来如何利用绿色能源优势引进相关产业,考验着昆明的智慧。栏目主编:张武文字编辑:董思韵题图来源:新华社图片编辑:朱瓅来源:作者:中国新闻周刊赵越
85年的牛和90年的马婚姻合适吗(为什么省长喊话昆明该“惊醒”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