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又称“女儿节”、“乞巧节”。在众多人心目中,这一传统节日是由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编织起来的。“七夕节”与“女牛神话”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才融会成后来的“乞巧节”、“女儿节”。它虽然仍因袭着往日的旧俗,但伴随着丰富多彩、花样百出的乞巧活动,演变成了传统中国的一个女性的节日。织女、牵牛两星的称谓,最早见于《诗经》。西汉初的长安,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开始生成,长安斗门今存西汉牛女二石像,这是牛女星宿最早的人形化。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神话的人物和情节已经定型,唐宋以后在民间口传中又进一步演进。七夕节俗也起源于长安。西汉初长安已有七月七日守夜乞愿、穿针乞巧的节俗,六朝时传播到江南,至唐代已风靡全国,尤以长安为盛。长安斗门的石婆庙庙会正是七夕节俗生动的载体,附近的牛女二石像石婆庙,不仅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而且是弘扬七夕文化的宝贵资源。"牛郎织女"在神话阶段准确的说应该是"牵牛织女神话"。它在原始社会、夏商周以前的最初面貌究竟如何,我们目前还无法看到。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云梦睡虎地出土的战国末秦初的秦简《日书》记"娶妻"忌日说:"戊申,己酉,牵牛以娶织女,不果,三弃。""戊申、己酉,牵牛以娶织女,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大意是:戊申日,己酉日,牵牛迎娶织女没有好结果,牵牛将被迫离弃织女。可见,最迟在战国时期流传的牵牛织女神话中,牵牛已经成了牧夫(牛郎),他和织女已有了夫妻关系,而且是被迫分离的悲剧,显露了牵牛织女神话的悲剧色彩。“七夕”作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其中蕴含了上古文化演变的许多奥秘。首先,过去对于形成神秘数字“七”崇拜的原因揭示不够,通过对七曜、二十八宿、北斗七星等天文崇拜形成的历史原因的分析,可使神秘数字“七”崇拜成因的民族文化心理基础得以多角度、深层次的揭示。其次,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有着坚实的中华文化基础,从文化发生的角度探讨该故事的起源地,对于认识“七夕”文化的民族特性不无意义。再次,过去对于“七夕”乞巧与女性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有足够认识,而对其中隐含的生殖文化内涵少有研究。从两种生产的角度深入考察,对于揭示“七夕”文化的本质特征具有积极的意义。
7月7日是七夕节吗(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