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是什么节日纪念谁(2021就要过去)

天府新青年你触手可及的朋友圈“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021年,共和国已痛失28位院士这一年他们的生命成为镌刻在时光里的记忆“浮沉科海勉相随人重才品节,学贵安钻迷”中国科...

3月12日是什么节日纪念谁(2021就要过去)

  天府新青年你触手可及的朋友圈“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021年,共和国已痛失28位院士这一年他们的生命成为镌刻在时光里的记忆“浮沉科海勉相随人重才品节,学贵安钻迷”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天文学家王绶琯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1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20世纪90年代王绶琯与苏定强等共创“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方案国际编号3171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王绶琯星”标志着他在天文领域的杰出贡献他不仅致力于科研还非常重视人才培养1999年他倡议并联合60位科学家创立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被会员们称为“科学启明星”他曾说“科学普及了才能让更多孩子受益我们尽力根植一片深厚的土壤让科学之树枝繁叶茂”“一个人一辈子能够认真做好一件事就够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忠厚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2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沈忠厚是我国著名的油气井工程技术专家水射流专家、教育家油气井工程学科奠基人长期从事高压水射流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在淹没非自由射流自振空化射流理论与技术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将射流技术与钻井工程相结合开辟了我国石油钻井技术的新领域为我国石油行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沈忠厚一直教导学生“要上山不要下海”“上山”就是要迎难而上勇攀科研高峰“下海”就是利用科研成果谋取个人利益他常说:“一个人一辈子能够认真做好一件事就够了”“如果老是去研究人家已经研究过的东西永远都达不到学科前沿和科学顶峰”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学家程镕时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2月7日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程镕时早年从事高分子表征和溶液粘度研究后从事高分子溶液凝聚过程等方面的研究程镕时做科研提倡大胆突破、勇于创新他一直教导学生:“如果老是去研究人家已经研究过的东西永远都达不到学科前沿和科学顶峰”“国家需要我是我的荣幸”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周毓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3月2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周毓麟是我国核武器设计中数学研究工作早期的主要组织者和开拓者之一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热爱科研更热爱祖国曾几次为了国家需要转换专业方向“为国家建设选择研读偏微分方程然后为国防搞差分后来又从国家建设需要出发再回去搞偏微分方程”有人觉得这是牺牲和奉献但他却认为是对自己的提升:“国家需要我是我的荣幸实际上我也总是想从更广阔的视野上不断提高自己对数学的认识这一点是推动我勇于去改变、去做研究的动力”“要好好做人,做好事”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周又元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2018年9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编号为第120730的小行星命名为“周又元星”周又元一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严于律己他曾赠言后辈:“我已经80岁了仍然一直提醒自己要做好人、做好事特别是从小起我母亲就这样教育我”“我虽姓‘彭’但心中永远姓‘百家姓’”核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士禄因病医治无效于3月22日在京逝世享年96岁彭士禄是革命先烈彭湃之子彭士禄长期从事核动力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彭士禄一生经历起伏跌宕为我国核动力领域作出重要贡献他常揣着“明白与糊涂”“凡工程技术大事必须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中有数一点儿也不能马虎”“凡对私事诸如名利、晋升、提级涨工资、受奖等越糊涂越好”“国家给我的太多而我为国家贡献的太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沈善炯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3月26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3岁沈善炯在美国上学时的老师和同学都有获得诺贝尔奖而学业优秀的他却选择回国任教曾有人问他是否遗憾他却毫不犹豫地回答:“如果回国受条件所限在科学上我可能较难做出大的贡献而如果留下来我应当可以在科学上做出较多的成果……论起对中国的贡献那跟回到自己的国土去建立实验室、培养学生使科学在自己的国土开花、结果还是不能相比的”“对科研工作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谢毓元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3月2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7岁谢毓元主要从事创新药物研究对促排药物的设计、合成、药效筛选作用机理、配位化学等方面有系统完整的研究回顾半个多世纪的科研经历谢毓元曾总结几点经验勉励后学“对科研工作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干任何事情缺少激情缺少刻苦钻研、拼搏向上的精神是难以取得成功的”“虽然清苦但是我喜欢”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经济学家及管理学家李京文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3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作为我国技术经济和工程管理理论的开拓者之一李京文较早提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工程项目技术经济论证理论与方法女儿周全说:“当年毛主席到苏联去看望他们说他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他们一辈子都记得这句话觉得振兴祖国是自己的责任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出最大的贡献这就是我的父亲”“为中国人民也为全世界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工程热物理学家与空间技术专家闵桂荣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4月28日在北京逝世闵桂荣长期从事空间技术工作是我国人造卫星工程开拓者之一航天器热控制技术开创者参与领导完成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和多颗返回式及应用卫星的研制工作为我国空间技术发展作出系统、创造性成就和重大贡献闵桂荣一生低调自谦:“与前景无限的航天事业相比这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还要长期不懈地努力为中国人民也为全世界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如果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荣誉会士刘兴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5月6日在长春逝世享年85岁刘兴土是我国湿地学科具有突出成就的学术带头人首创了沼泽湿地稻-苇-鱼复合农业生态工程模式“努力做一个诚实不自私和乐于奉献的知识分子”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元于2021年5月14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1周岁王元在解析数论、代数数论以及数论方法应用等方面均作出了卓越贡献作为华罗庚的学生王元曾感慨“师从华罗庚先生的学生不下百人但最终获世界数学界认可的人物不过五六人这些人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5月22日在上海逝世吴孟超是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创造性地提出“五叶四段”的解剖学理论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吴孟超用一生开创和推动中国肝脏外科医学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起直至今天我们走的是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肝脏外科发展道路那就是把握自身特点和现有条件依靠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坚持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同步发展在借鉴西方技术理念的同时敢于创新、勇于挑战”“我的杂交水稻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在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后他说:“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要尽量发挥新的贡献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只要出于公心毫不畏惧……”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陈清如同志于2021年5月26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徐州逝世享年95岁陈清如常对学生说:“做学问要顶天立地顶天就要站在国际前沿瞄准世界一流立地就要结合行业和产业需求解决我们国家的重大问题”“人要活到老研究到老”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熙龄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6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黄熙龄于1962年提出软土地基设计施工的“控制长高比组合单元法”解决了软土地区房屋大量开裂的问题黄熙龄一生专注科研他曾说:“人的生命有两个一个是身体上的生命还有一个是技术生命人要活到老研究到老”“我一生中有三件事值得骄傲”中国工程院院士姜景山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6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姜景山参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相关技术系统研究是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参与者姜景山也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用微波探测技术从月球轨道上对月面进行探测的方法实现了人类首个“微波月亮”取得了一系列原始创新成果姜景山毕生从事并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他曾说:“我一生中有三件事值得骄傲第一件是26岁时参与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发第二件是参与2002年‘神舟四号’的发射第三件是担任‘嫦娥一号’副总设计师参与‘嫦娥’系列卫星的各项研究环节”“要做学问先学做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薛禹群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6月2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0岁薛禹群长期从事水文地质学研究治学严谨坚持“科研不能靠想象观测数据做不得半点假”他常告诫学生:“要做学问先要做人做一个老老实实的人做一个立志报国的人”“中国的稀土资源就应该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服务”中国科学院院士郭景坤于2021年8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7岁郭景坤主要从事陶瓷材料方面的研究研究成功适用于多种陶瓷与金属的封接解决了我国电真空事业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那就是富国强民的愿望”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哲敏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8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郑哲敏早年从事热应力振动与水弹性力学震工程力学方面的研究擅长运用力学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出了流体弹塑性体模型和理论郑哲敏曾先后师从钱伟长和钱学森钱伟长称其“是我最好的学生之一”郑哲敏也不负期望继承了两位老师对祖国的热爱对科学的追求、对事业的执着一生倡导并身体力行“做第一流的工作”他曾说:“我从过去走到现在并没有什么清晰的路线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富国强民的愿望”“作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抉择”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厚泽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8月31日在武汉逝世享年87岁许厚泽主要从事近代外部重力场逼近理论研究为在国际和中国建立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的交叉新领域——动力大地测量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直以超前的眼光指导学科发展:“我们应该面对世界当前高技术的发展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抉择才是交叉学科发展的前途”“不仅爱她的美德而且甚至也爱她的贫困和不幸”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宏嘉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9月22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7岁黄宏嘉是国内研究光纤通讯领域的先驱长期从事微波与光纤传输研究创立了“超模式”概念取得理论上的突破亲历战火硝烟、跋涉海外求学的黄宏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毅然回国对于外国友人的挽留他回答:“我爱中国的整个不仅爱她的美德而且甚至也爱她的贫困和不幸”“创新是灵魂应用是归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涵信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10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张涵信是中国计算流体力学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长期致力于结合物理分析的计算流体力学理论和应用研究提出“创新是灵魂,应用是归宿”的学术思想原创NND、ENN系列差分格式首创三维流动分离拓扑结构理论建立飞行器动稳定性理论解决航空航天飞行器气动力、热、烧蚀和侵蚀等诸多关键气动难题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如果大家都不做就永远不会有中国自己的原始创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正名同志因病于2021年10月4日在天津逝世享年90岁作为国内绿色农药的主要倡导者李正名首次提出“绿色农药创制”的指导思想李正名团队自主研发创制的单嘧磺隆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超高效除草剂“时间又是弹性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可明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10月5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4岁叶可明院士积极投身于改革发展、创新实践是我国土木工程施工领域的杰出专家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出自工地的院士”“理论要为实践服务”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文新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陈文新用半生的勤谨研究带领中国根瘤菌分类研究进入了新时代她曾说:“我过去做的是基础工作理论要为实践服务我不能让那么多株菌老死在库里……希望为减少氮肥使用、改良土壤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林、牧业持续发展尽一份力量”“要善于抉择看淡得失”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新智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12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吴新智主要从事古人类学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开创并推动了中国的灵长类解剖学和法医人类学研究他一生醉心研究时常勉励后学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多把精力投入在学术上“做科研工作首先要坚定信心”12月21日核材料与核燃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念念在天津病逝陈念念一生专注科研常教育后辈:“做科研工作首先要坚定信心如果相信方向对就坚持做下去这是前提做成与否无非就是时间问题”??他们化成星光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只要我们记得他们就活着致敬共和国最闪亮的星!来源丨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光明日报”(ID:gmrb1949)、“人民网”(ID:people_rmw)[email?protected]@[email?protected]编辑丨菠萝招财兔校审丨陈鹏初审丨游鸿值班编委丨张静

上一篇:3月12日是什么节(冬残奥会举办了多少届)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推荐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