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岁,时间术语。在现代“年”和“岁”是同义词,但在习惯用法上有些差别。“,在我国古代历法中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时间概念:从冬至到下一个冬至时间长度,称为“一岁”;从农历中上一个正月初一到下一个正月初一,谓之“一年”。“岁”是指北斗星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的时间(现代是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一周时间确定),即为回归年,又称为太阳年,指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而古时”年“是指现代中农历年的概念,为朔数。《周礼·春官·大史》:正岁年以序事。〔汉〕郑玄注:中数曰岁,朔数曰年。贾公彦疏:中气帀则为岁,朔气帀则为年。孙诒让正义:朔数者,谓自今年正月朔数至后年正月朔,月会日於十二次一周,是为一年十二月之数。朔是属月相范畴,指新月,即每个农历月的初一,而不是指公历(阳历)的每月1日。朔数为农历的正月初一到下一年的正月初一。岁“岁”又名为“摄提”、“太岁”,是纪元星名。远古的天皇时代,已有岁时的雏形。据《盘古王表》与《三命通会》等古籍记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天皇氏的这一发明影响深远,后世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北宋时编撰的官方正史著作《资治通鉴》就是以这套干支术语纪年)。《尔雅·释天》记载的太岁名称:「大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岁阳,大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易·系辞》:寒暑相推而岁成。《太平御览》卷17引《释名》曰:“岁,越也。越,故限也,年进也,进而前也,祀巳也,新气生,故气巳也,载载生物也。”《开元占经》卷67引《淮南鸿烈间诂》曰:“斗杓为小岁。(注:)岁之言越历十二辰而行。”《白虎通》岁者,遂也。《说文》:“岁:木星也。越历二十八宿,宣遍阴阳,十二月一次,从步戌声。”《三皇本纪》:“天皇氏,木德王,岁起摄提”。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谓之一岁(摄提)。北斗星循环旋转,斗柄回寅,乾元启运,时回新春。天维建元,是从寅开始的,如《淮南子·天文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北斗星的斗柄从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循环往复;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终而复始,一岁一循环。岁是两个冬至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现代天文术语的回归年,约365.2422天,即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回归年是指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即太阳中心自西向东沿黄道从春分点到春分点所经历的时间。回归年为365.2422日,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回归年是历法年,显著特点是回归年的时间都是天文学家根据太阳系运行规律提前计算出来的,而且回归的时间采用的是地球表面真太阳时体系。年古时“年”并不是指公历中的”年“(回归年,太阳年),而是指”农历年“的概念,公历是格里历,在1912年才引进使用,因此古时的“年”并不是指现代的回归年。年是指正月初一到下一个正月初一之间的时间间隔,平年包含12个朔望历月,约354天,若是闰年则包含13个朔望历月,约384天。年与岁的关联在农历中每月都要符合月相,一个农历月大约为29.53天,若以12个月为一农历年(平年)时,一年为353天-355天比一岁的时间短,而以13个月为一农历年(闰年)时,一年为383天-385天比一岁的时间长,若恒以12个月为一年或恒以13个月为一年,都会随着时间流逝使得年与岁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编历机构“根据农历编排规则确定的包含12个或13个农历月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农历年。以使“年”平均下来近似的等于“岁”的时间长度。
28岁是几几年(“年”与“岁”的定义知识)
上一篇:28层高层楼房住几层最好风水(28层高层楼房住几层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