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年鼠女37岁运势每月运势(跌宕2021)

2021年最后一晚,跨年夜,罗振宇如约开始了“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这个跨年演讲以同样的名字走过了七年。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台下没有观众,罗振宇面对着12000个空座位进行跨年演讲。“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中国人相信时来运转,不介意把难题交给时间,有的人选择坚持,一路走...

84年鼠女37岁运势每月运势(跌宕2021)

  2021年最后一晚,跨年夜,罗振宇如约开始了“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这个跨年演讲以同样的名字走过了七年。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台下没有观众,罗振宇面对着12000个空座位进行跨年演讲。“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中国人相信时来运转,不介意把难题交给时间,有的人选择坚持,一路走,一路等待机遇;有的人选择搁置蓄力,等运势转圜再触底反弹。过去一年间发生了太多故事,面对大环境更迭和个人境遇挑战,有人选择了坚守,有人选择了调试。许多人都在时间里找到了答案。时间告诉我,变化是常态2016年,赵小慧看着面前这间不足10平米的隔断房,一张单床,一组桌椅,开始斟酌自己留在北京的意义。她的家乡在四川眉山,高考那年成了身边朋友之中,为数不多选择考去北京的人。她在2010年到北京读书时,就决定留在这里发展,笃定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会给足人机会,只要肯吃苦,任何人凭自己努力就能得到回报。而如果留在蜀中,她想象中则会面临平淡的日子。当时她刚步入社会,觉得“往前冲”才是自己的生活命题。所以,大学毕业后赵小慧留在北京,成为一名新媒体运营。与大多数北漂一样,考虑到薪资与支出,她租了一间1800元一个月的合租房,无暇照顾生活细节,只闷头扑在工作上。那时,她有一位同事在通州买了房,每个月要还2万元的房贷,压力着实不小。赵小慧十分不理解,“为什么要买房呢?我觉得租房也能过一辈子。”2015年底,一位同是四川老乡的同事决定离京回到成都发展,赵小慧开始将目光从北京往南放去。那一年她父亲的身体不太好,隔三差五跑到成都看病,但自己远在北京,只能由表姐代为陪护。赵小慧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过了25岁,父母也一天比一天年老,留在北京的话有什么事也帮不上忙,她下定决心回到蜀中发展。到成都的第一件事,赵小慧便在火车南站附近租了间每月1500元租金的一居室落脚,准备开始新生活。刚住进去的时候,她一个人跑了趟宜家,一口气买了好些锅碗瓢盆,塞满了最大号的蓝袋子,回去的路上又去附近的超市,装了一大包米面粮油。拖着满满两包生活物资,赵小慧走到了小区门口,分了两拨把袋子扛回家里。赵小慧填补着新家,憧憬未来的生活。她觉得自己找个和在北京工资差不多的工作,匹配上成都相对低一些的物价,她的生活就很自在了。但这个阶段维持了不到一年,赵小慧租住的一居室经常需要维修,今天水管坏了,明天灶台要修,房东并不会给自己及时处理,她意识到,就算是租了一居室也是在租房,她需要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屋。随着生活从奔波到安稳,赵小慧临近30岁时,推倒了自己几年前觉得“租房一辈子也无所谓”的设想,决定趁着房价尚未涨太多,买下一间房子。2018年底,赵小慧看中了成都三环附近一套40平米的公寓。她交了5000元定金,全款84万元,首付五成,她为了这所屋子的贷款重新规划了自己的工作。去年7月,她从财经自媒体换到了一家互联网银行工作,平时的工作内容偏业务,又兼顾着企业金融的公众号,收入比刚回成都时高了好些。生活进入了下一个阶段,赵小慧又需要面对新的选择,在互联网金融方面,成都的可选择机会并不多,重返北京或上海打拼的念头又浮现在她的脑海。图|赵小慧的家和两只猫“我觉得随着时间的变化,心态是会变的,”赵小慧说,“最开始我在北京生活的时候,觉得租房也能过一辈子,但后来年纪大了些,自己也有了买房的冲动,而现在面对新的职业规划也是如此。”对于赵小慧来说,时间给出了她生活中不同阶段的答案,且每个答案都独一无二,是只属于特定时空中的选择。念念不忘,静待时间回响连面试官都问刘锋:年纪这么大了,为什么不回家养老。刘锋是一名63岁的北漂,老家在河北蔚县,一个他还打算坚持坚持,暂时不回去的地方。来北京之前,他是那里的县文联主席。2011年,刘锋被内退,此后决心到北京闯闯。写作是他的强项,因此他想依靠写作打拼出一番天地。如今十年过去他还在坚持。时间抽走了刘锋身上的一些东西,比如体力。他个头不高,来了北京奔波后整个人又瘦了许多。不过,干劲还留在他的精气神里。几乎每一次面试,面试官都会请他回答为什么这个年纪还不退休回家颐养天年——不知是出于好奇,亦或是通过此题考量这位求职者还可能为目标岗位效力多长时间。刘锋不紧张,也不多想。每一次面试,他只念着展示自己比其他人更能胜任某份工作的特质,仅此而已,像十年前他来北京时一样,笃定而简单。刘锋坦言2011年来到北京后的第一份工作经历,让他不断反思。那是一家报社,公司职员大部分都是80、90后的年轻人,52岁的刘锋站在其中略显不搭。但他相信是自己对工作的迫切以及对文字把控的能力,令报社主编留下了他。每天刘锋需要用办公室那台破旧、卡顿的台式电脑,敲5000多个字,主编却总是希望他能多写一点,对他说:“我们要走量。”某一天下午,报社主编推门进了刘锋的办公室,指派他根据某人物的事迹材料,写一篇不低于5000字的报告文学,“半天写完没问题吧?”主编盯着刘锋问。他也没说什么,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脑袋开始隐隐作痛。过了一周,执行主任过来派刘锋去河北任丘采访一位民营企业家。刘锋并不想出差,想着尝试推辞过去。主任看出了他的不情愿,对他说:“不能外出采访就辞职吧。”彼时刘锋还没有从县文联主席的身份中完全脱离,他感到自己的尊严被消磨撕裂,没考虑太多就当场提了离职。这个决定在后来他从头开始海投简历时反复浮现,经历过七八次失败的工作后,刘锋常常想,如果当时再坚持一下,或许一切就不会如此。后来,他做过销售,做过保洁,为了留在北京,他开始不限制工种,只为了能维持自己在北京的花销。家人都劝他回老家,刘锋却自觉除了继续留在北京,自己没有回头路可走。对于刘锋来说,在北京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哺育着自己的文学梦想。三年前,他在一家做国学的文化公司找到了一份文案的工作,入职之后才发现表面上说起来是“国学”,实际上是做易经算卦,并且在疫情之后,线下的生意越来越少,公司员工纷纷离职,最后就剩下老板、总经理,还有做文案的刘锋。在2021年末,公司老板决定不再运行这条业务线了,62岁的刘锋再次面临着失业的局面。但他在这家公司工作两年零十个月,刘锋认为这次自己没有任性,并且足够坚持,为自己留在北京创造了相对稳定的一段时间。现在写作成了刘锋最大的寄托和念想,他在去年12月时入职了一家做人物故事的媒体,重新拾起采访,对于刘锋来说虽然有些挑战,但看到自己写出的文章,他还是能感到快乐。每个文字创作者都有自己的灵感时间,刘锋习惯在夜晚写作,街道没了白天的嘈杂,楼宇里的细碎声音也都陷入了睡眠,在一片静谧之中,刘锋享受到时间的自由,他会写到零点,年龄并不是他需要考虑的问题,他觉得自己的状态和年轻人一样。刘锋决定只要手能动,就会继续坚持写作,相信只要不停下,时间一定会有所回应。时间向前行进,留下文化传承的印记走到明月村时已经傍晚,天空零星洒下小雨,林周一行人看到了不远处,灯塔造型的守望者酒馆。这是2021年五一时,他发现的新去处。林周在成都一家资管企业工作,负责将城区中废旧老楼重新评估、包装、盘活。对他而言,将旧建筑重新盘活的过程极有意义,尤其对于成都这样一座历史悠久的蜀中古城来说。时间不仅雕刻着城市发展的脉络,也留下了许多经典等待被人拾起、传递。图|明月村的守望者酒馆林周说起读大学时,一次陪师兄做毕业设计,去湖南研究某个宗族生活过的建筑群。青山绿水的山坳里,40多间房子错落有致,连排水系统都建设得十分完备,山涧水从地底流淌至自己脚下。这个景象,让林周感受到了一种穿越时空的传统古建魅力。2018年他辞去深圳的工作,来到了成都发展。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气质区别对于林周来说十分明显,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但由于修筑时间晚,各项配套措施更为现代化,生活方便快捷。只可惜,也是因为年轻,深圳没有来得及积累太多传统文化的情愫。来到成都之后,他总是感慨于这座被时间酿过的城市里,不同城区间处处能感受到古今交融的空间感。潮流地标太古里紧邻着古刹大慈寺;在曹家巷的地瓜社区,三四百个平方的空间里,每天都有许多老人在那里打牌、喝茶,同时也有年轻人在里面办公,偶尔他也能听到老人给年轻一族讲讲故事,这是种文化的口口相传。林周平时喜欢去城区周围的古村落走走,明月村就是其中之一。村落位于市区西南郊外,石瓦房、扎染、制陶,眼前的景象让林周觉得跃入时空隧道。走进守望者酒馆,他发现虽然天色已晚,但是酒馆里有许多城里人仍在边聊边喝,几个网红模样的旅客开始拍照,老板在一楼舞台侧调音,酒馆驻唱歌手准备演唱。将近9点时,酒馆里进来了三两位村民,他们裤脚挽得老高,拎着几个竹篓,坐在厅里开始喝酒。不同时代的符号汇集在林周眼前,古今融合的氛围令他动容。文化随着时间的流淌而积淀,在一座拥有传统与历史的城市中行走,也许碰到的某一块砖,或者某一片瓦就能引发当代城市居民的遐想。“我觉得每个人在城市生活中,都需要一棵树,”林周说,“那棵树见证了某种传统和记忆,给我们一个精神的容身之所。”在坚持中度过的这两年李秀荣值班的时候需要在污染区待上8个小时,她尽量避免走动,很少喝水,避免穿脱隔离服,减轻暴露风险。N95型号的医用口罩紧紧箍在脸上,冬天里和患者说话吐出的水汽,与不知道什么时候流下的鼻水一起坠到嘴边,这是自新冠疫情爆发后的第690天。她今年49岁,在北方一座三线城市里一所县区医院的发热门诊工作。新冠疫情爆发后,全县区内所有体温超过37.3摄氏度的居民要到医院就医,必须先到发热门诊做核酸检测。李秀荣值班时总是比其他医师更招人,她最多的接诊记录一天有109位病患。起初,李秀荣和同事们谁也没想到代号“不明原因肺炎”会演变成全球性的新冠肺炎。2020年大年初一,医院接到省属卫健委的通知,需要排查发热人员与相关流调情况。李秀荣那天正当值班,从早上八点接诊开始,她明显发觉病患数量增多了,伏案写病历,连抬头的时间都没有。图|2020年初,李秀荣在防控门诊婷婷是从儿科被抽调支援发热门诊的年轻护士,刚过23岁生日。同样是面对病患的焦灼,但她没想到,在发热门诊里的听到最多的问题是:“大夫,我刚从外地回来,我不会有事吧?”或者“我真的没事吗?要不我再等等。”刚到没几天,婷婷问李秀荣:“姐,有那么严重吗,我们不会被感染吧?”,李秀荣只得安慰几句,嘱咐注意防护隔离,但这并没有减轻年轻护士心里面对未知的恐惧。婷婷有个正在热恋中的男友,她出于对工作环境的警惕,一直拒绝和男友见面,两人靠视频电话交换近况。对来到发热门诊检查的病患而言,等待核酸检测结果的1小时是极度漫长的。有一个体温将好卡在37.3摄氏度的年轻小伙,时不时就将头伸进诊室询问:“大夫,有结果了吗?”。拿到“阴性”的报告单后,他又反复地问:“我真的没事吗?我的体温还是有点高吧?”2020年初的慌张似乎还在眼前,但我们却在时间的流逝中学会了更快适应生活。现在距疫情爆发已经过去了两年,李秀荣所在的发热门诊每天接诊的人数平均在50到60人,疫情防控成为一种生活常态。许多病患来到发热门诊不会再追着护士问自己的情况,而是主动坦然地与医生交流自己有无外出,有无感冒。时间更新着人们的认知,让我们积攒足够的力量尝试面对未知。关于疫情何时结束,现在仍然没有答案,但经过了两年时间,我们似乎找到了一种中间形态的生活方式,习惯戴口罩了,习惯消毒清洁了,习惯少集聚了。生活的改变是必然结果,但我们依旧能从中摸索出节奏,这就是时间所见证的前进步伐。-END-撰文|宋春光编辑|林森菜

相关推荐

推荐内容

推荐阅读